今年的雨為何這麼多?氣象預報預警為何如此精準?中央氣象台專家權威解讀

本文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今年的雨為何這麼多?氣象預報預警為何如此精準?中央氣象台專家權威解讀

▲近日,2020年長江中下游梅雨鋒暴雨聯合科學試驗開展首次飛機觀測,試驗飛機從湖北宜昌三峽機場起飛,穿越梅雨鋒降水雲團進行空基觀測。圖為試驗項目組成員在飛機上記錄觀測數據。(圖片來源:中國氣象新聞網)

今年的雨為何這麼多?氣象預報預警為何如此精準?中央氣象台專家權威解讀

▲目前,我國有7顆風雲氣象衞星24小時不間斷地對我國天氣情況進行監測,其中我國最先進的氣象衞星風雲四號A星每15分鐘即可對包括我國區域內的天氣監測一次,必要時可以每5分鐘進行局地監測。圖為風雲四號A星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圖片來源:國家衞星氣象中心)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焦翊丹報道 6月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總體偏澇,截至7月14日,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72.7毫米,較往年同期多12.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南方地區出現了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了暴雨天氣。

從6月2日至7月16日10時,中央氣象台已連續40余天發佈暴雨預警。進入汛期後,我國南方地區已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多地降雨量突破歷史最高值,防汛形勢十分嚴峻。

今年夏天暴雨頻發多發的原因是什麼?各地有何應對之策?一直在線的暴雨預警及天氣預報的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等氣候問題所帶來的全球性氣候風險?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副高偏強、入梅較早成暴雨主因

今年的雨為何這麼多?大氣環流形勢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

今年我國南方的強降雨發生頻繁、間歇期短,與6月以來的大氣環流形勢密切相關。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馬學款介紹,對我國影響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是一個穩定而少動的暖性深厚天氣系統。其外圍西北側的西南氣流,是向暴雨區輸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6月以來,副高比往年同期勢力偏強,其外圍的西南氣流將來自孟加拉灣或我國南部海區的充沛水汽,輸送到我國南方;同時,北方的冷空氣活動也比較頻繁,造成了冷暖空氣在南方地區持續交匯的局面,由此導致強降雨過程頻繁且持續發生。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解釋説,6月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西北太平洋對流層低層盛行異常反氣旋風場,副高西側引導來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輸送明顯偏強,為南方地區持續性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條件。

進入梅雨期偏早及梅雨鋒偏強,也是長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原因。

今年江南地區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長江中下游地區在6月9日就已經入梅,王永光介紹,2019年秋季發生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温異常偏暖,導致副高顯著偏強。同時,中高緯度經向環流發展、冷渦活躍,冷空氣在向長江中下游地區移動過程中爆發偏強。基於這兩個原因,致使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交匯,梅雨鋒偏強,導致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明顯偏多。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餘勇認為,強降雨發生的具體位置、強度和影響時間,還與中小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局地地形影響等多種複雜因素有關。

面對暴雨導致的洪澇等自然災害,應如何加強防範?

餘勇表示,首先是江河湖泊的防汛工作。據悉,今年以來,全國已有300多條河流發生過超警以上洪水,7月上旬,長江流域幹流及多條主要支流發生編號洪水,長江中下游幹流監利以下江段、洞庭湖、鄱陽湖主要控制站全面超警。要做好各江河干支流的雨情、水情監測與預報預警工作,特別是中小河流汛情防範工作刻不容緩。

其次,山洪地質災害及城鄉內澇的防範工作也應引起重視。隨着降雨增強,各地已經進入山洪、地質災害高發期,特別是西南、西北地區東部等地地質條件脆弱,更需提前加強防範,避免造成人員傷亡。同時,局地突發性短時強降雨頻發還容易造成城市、鄉村的內澇災害,特別是城市內澇影響大、災害重,應重點加強防範。

此外,強對流天氣的危害也不可小覷。汛期是強對流天氣高發時間段,應重點加強防範雷電、雷雨大風、冰雹等災害對人身安全、農業、高空作業等帶來的不利影響。

核心技術助力防災減災

防災減災,氣象先行。作為防災減災工作的“第一道防線”,準確、及時的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不僅為公眾出行、企業生產等社會活動提供便利,更為各級政府統籌防汛救災工作、進行決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做好氣象保障服務工作,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幾十年來,氣象部門努力發展核心技術,有效提升了我國天氣預報、預警的精準度和及時性。

提升預報的精準度,發展數值預報這一核心技術是關鍵。中央氣象台台長王建捷告訴記者,我國已經建成自主研發的完整數值預報體系,包括確定性預報和集合預報,其中集合預報可以預報天氣發展的不確定性,在1998年我國是沒有集合預報這個能力的。

模式分辨率是氣象學術語,表示模式所能描述的大氣運動最小尺度的能力。我國的全球模式分辨率由1998年的110公里到如今的25公里,覆蓋中國區域的區域模式分辨率由1998年的50公里,到現在可以精細到3公里。“這樣的核心技術對預報精準度的提升起到了支撐作用。”王建捷對記者説。

7月以來,江西北部、中部遭受暴雨至大暴雨襲擊,鄱陽湖流域面臨不小的防汛壓力。在此次流域的水體監測、氣象評估過程中,氣象衞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有7顆風雲氣象衞星24小時不間斷地對我國天氣情況進行監測,其中我國最先進的氣象衞星風雲四號A星每15分鐘即可對包括我國區域內的天氣監測一次,必要時可以每5分鐘進行局地監測;而風雲三號極軌衞星組合可每天6次巡查我國各大江河流域和湖泊。

“衞星監測首先是看湖體面積的消長情況,同時可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把汛期降水過程預報精準。重要的是,它還可對降水之後可能引發的各種氣象災害進行監測評估,利用長時間序列衞星遙感監測資料綜合評判,給政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國家衞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表示。

TS評分,是世界氣象組織在全球對定量降水預報準確率的評分標準,王建捷透露,在1998、1999年,我國評分僅為零點零幾,現在已經達到0.2,指數有成倍地增加,而且我國目前暴雨預報準確率TS水平已經和美國相當。同時,我國天氣預報的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到88%。

及時準確發佈氣象預報預警

在全國上下一心戰汛的關鍵時期,氣象部門相關預警信息及天氣預報一直在線,為防汛救災工作和社會生產生活提供了專業的氣象支持。

每日凌晨3點,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夢鄉的時候,中央氣象台的值班預報員已經開啓了緊張的預報分析工作。

“3點左右,預報員會根據最新的實況資料及相關數據,抽絲剝繭進行分析研判,並結合預報實踐經驗,繪製出最新的全國降水預報圖,從而保證在5點多即可將中央氣象台的暴雨預報預警產品發送給相關部門,並向社會公眾進行發佈。”中央氣象台預報員孔期告訴記者。

交完預報圖等相關預報預警產品後,預報員並不能休息。因為3小時後的8點,在中央氣象台天氣會商室——這個365天、24小時全年無休的“氣象中央廚房”裏,將會進行當日的全國天氣會商。會商由首席預報員、當日值班預報員、相關省市氣象局工作人員等共同參與,通過面對面探討、視頻連線、數據研判等方式,對各類天氣氣象數據進行分析,並對當日天氣給出預報結論。

“我們會根據全國各省市的天氣情況選取每天會商發言的省市,比如7月15日發言的是安徽、江蘇等省,説明需要重點進行會商研判。”孔期告訴記者。

除了早上的預報預警產品,在上午10點和下午5點左右,預報員還需根據最新的氣象數據分析繪製不同預報時段的天氣預報圖、TV圖(適用於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及相關預警圖,並撰寫《天氣公報》《災害天氣預警》等相關文稿。

天氣關乎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看似簡單的預報圖文的背後,凝聚了技術、監測、預報等領域氣象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孔期對記者説,“現在正值汛期,看到前線嚴峻的汛情,作為一個氣象人,我們有責任和使命,及時、準確地把氣象預報、預警等工作做好,為前線的防汛救災工作盡一份力”。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新挑戰

近期,加拿大北極地區出現創紀錄高温,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氣温高達38攝氏度,一系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讓大家再次關注全球氣候變暖的議題。

全球氣候變暖改變了全球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洋和大氣、陸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到局地的氣候。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佈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自20世紀中葉以來已觀測到許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包括低温極端事件減少、極端高温事件增多、極端高海平面事件增多以及部分地區強降水事件次數的增加。預計21世紀,全球部分地區的高温和暴雨事件將趨於多發,乾旱程度將加劇,威脅各國糧食、水資源和能源安全。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中主要温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並進一步導致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強度、空間範圍及持續時間發生改變。”餘勇表示,全球氣候變暖還會改變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氣相互作用、陸氣相互作用的變化,進而影響不同區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規律。更多證據表明,人類活動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人為影響已經增加了一些地區發生熱浪的概率,對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尺度的強降水增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氣候變化作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本應需要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同應對。然而去年11月4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表示美國國務院已經致信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知他美國將啓動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進程。與此同時,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正以積極態度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並採取了切實有力的政策措施:制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推動與東盟、“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氣候合作,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標下降……一個個方案和數據展現了我國推進可持續發展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堅定決心。

餘勇説,應對氣候變化既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承擔的國際責任,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重要戰略選擇,也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需求。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隨着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也在加劇。面對這一現狀,更需要全社會提高氣候風險意識,增強應對極端天氣氣候的能力,特別是加強極端天氣氣候監測預報預警水平,保障我國氣候安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21 字。

轉載請註明: 今年的雨為何這麼多?氣象預報預警為何如此精準?中央氣象台專家權威解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