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子”颱風扎堆,預報難在哪?
8月19日,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趕着一大早,在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沿海登陸,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2級(35米/秒,颱風級)。不少小夥伴們或許有點懵:這個颱風是不是又“提速”了?怎麼突然就登陸了?
其實,“海高斯”屬於近海加強颱風,這類颱風的強度和風雨影響預報一直屬於預報難點。究竟難在哪兒?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玲。
還記得剛剛過去的7月,我國出現了歷史罕見的“空台”現象。進入8月,颱風“報復性”登場,截至19日已出現5個颱風,其中4個颱風在近海加強,包括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第4號颱風“黑格比”和第6號颱風“米克拉”、第7號颱風“海高斯”。此外,“黑格比”和“米克拉”還是近海快速加強的典型。“黑格比”看似塊頭不大,能量卻驚人,破壞力也不小 ;“米克拉”24小時內從熱帶低壓加強到颱風級,實現了三級跳。
2014年以來,近海加強的颱風較多,但快速加強的颱風並不多。2017年的“天鴿”、2015年的“彩虹”、2014年的“威馬遜”都是近海快速加強且達到超強颱風級別。其中,“威馬遜”最大強度和登陸強度都屬罕見;“天鴿”在鼎盛期登陸,正面襲擊珠江口,強風及風暴潮破壞力巨大;“彩虹”登陸強度則追平1949年以來10月登陸我國最強颱風。
目前,這三位“選手”已經被除名。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從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色成為超級大佬,破壞力驚人。張玲表示,與在開闊洋麪加強颱風相比,近海加強颱風的原理、所需條件基本一樣。不過,要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強並達到較強等級的颱風,需要內外因素共同作用。
“首先需要有風切變環境和適宜的海温條件,還需要有較強的動力強迫的增強,包括低層從颱風外圍向颱風中心流入的增加和高層從颱風中心向外流出的增加。”張玲説,在這些條件中,適宜的海温作為颱風生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夏季一般都能滿足。但是,垂直切變的條件則相對困難許多,在垂直切變偏大的區域難以滿足颱風能量聚集的需求,不利於颱風增強;反之,則有利於颱風中心附近對流的集中發展和強度增強。
張玲告訴記者,今年的“黑格比”和“米克拉”都處在季風槽內,隨着8月初以來季風增強,幫助它們源源不斷從低層向中心輸入能量和水汽;而在高層出流方面,兩個颱風正好處於中國內陸上空南亞高壓東側和西北太平洋洋麪高壓區的中間地帶,颱風的出流以向赤道一側的東北風出流為主,保證了較強的高層出流強度,也避免了垂直切變過大的情況。再加上兩個颱風自生成以來,始終保持緊湊的內部結構,這些都是它們在近海快速加強的重要因素。
但由於颱風近海加強,往往留給預報和防範的時間相對較短,加之有的颱風前期個頭小,表現並不“搶眼”,容易“麻痹”數值預報模式,從而低估它的快速加強過程。“目前,颱風快速加強,包括近海快速加強的機理和預報仍是業務難點。”張玲坦言,颱風快速加強的主要預報難點是對台風加強幅度的拿捏,特別是對極端強度的把握。因此,預報員在實際判斷過程中,和模式預報一樣,難免會高估或低估其發展實力。
以“米克拉”為例,從它編號到登陸不足一天時間,留給預報員思考和調整的時間就更短,預報難度相當大。不過,張玲認為,歸根結底,預報員對台風外部影響環境和內部結構特徵等因素的綜合考量能力還有待加強。具體地説,就是如何準確判定當前大氣環流配置、垂直切變等因素對台風強度的影響,同時,如何把握模式預報的結果,避免被模式所誤導,這都是預報員需要加強和歷練的功底。
“準確判定一個颱風是否滿足近海加強所需的配置條件是預報關鍵。”張玲表示,對快速加強颱風個例進行研究,是提升判識能力的有效途徑。此外,加強對數值模式的檢驗和提高對模式產品的解釋應用能力,也是提高預報準確率的重要途徑之一。(經濟日報記者郭靜原)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