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賠本的戰爭:鏖戰8年傷亡上百萬,卻迎來數百億美元債務
兩伊戰爭爆發於1980年9月22日,是一場持續了8年的戰爭,可謂曠日持久。這次戰爭給伊拉克和伊朗兩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據統計,伊拉克損失軍隊達18萬人,而伊朗達到驚人的35萬;除卻軍隊折損外,兩國無辜平民傷亡達60萬。不僅如此,兩國經濟受到了重挫,戰後債務分別達到800億美元和450億美元。它們都處於中東,亞洲的西部,為何刀兵相見,進而引發這場人間浩劫呢?
領土與宗教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當時開戰之時兩國的國情。
1980年,在伊拉克是伊斯蘭教遜尼派的薩達姆掌權。他是在一年前掌權的,這對於伊拉克來講,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此之前,伊拉克在中東名不見經傳,而薩達姆的上台使這一切發生了鉅變,一度成為“中東雄獅”。
對於國家富強、百姓富裕的渴望,讓薩達姆在軍事擴張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然而隨着石油經濟的發展,伊拉克的領土特點越來越成為一個阻礙因素。從地形來看,伊拉克與波斯灣全靠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匯流而成的阿拉伯河貫通,所有的石油要通過這條河流到達波斯灣,然後才能賣到世界各地。
而在伊朗一方,此時剛剛完成一場清洗運動,宗教領袖霍梅尼,是伊斯蘭叫什葉派。國家剛剛進行伊斯蘭革命,政權並不穩固,而偏偏在此時佔領了波斯灣海上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等島嶼,以達到牽制伊拉克的目的。
兩國在領土上的爭端是造成這一戰爭的直接原因。
本質上,卻是宗教內部遜尼派和什葉派的較量。作為什葉派代表的霍梅尼素有抱負,一心要恢復阿拉伯範圍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義,對薩達姆及他領導的政權極其不滿;而作為後起之秀的薩達姆自然也不是吃素的。
有誘導因素,相互又看不慣,於是這場戰爭爆發了。
戰爭過程在時間選擇上,薩達姆定在9月22日是有原因的,他的一個判斷建立在伊朗政權剛剛交替,國內缺少防備基礎之上的。
時機稍縱即逝,此時是發動進攻的絕佳時機。於是薩達姆單方面宣佈廢除兩國在5年前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定》,率領大軍,發動對伊朗的襲擊。
於此這場戰爭進入了第一階段。果然伊朗在進攻的那天,伊朗還未察覺,伊拉克軍隊在阿拉伯河下游地區勢如破竹,並且佔領了伊朗很多城鎮。
這一階段一直持續到1982年2月。然而相較之於伊拉克,伊朗還是能夠進行一番較量的。在2月,戰爭進入了第二階段,伊朗在霍梅尼的帶領下,重整旗鼓,展開了反攻,一度打得伊拉克滿地找牙,在同年6月10日,薩達姆竟然認起慫來,拿着先前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定》請求談判。
讓薩達姆沒想到的是,伊朗並不吃他這一套,認慫換來的並不是妥協,而是捱打。也難怪,畢竟伊朗也不是好欺負的,打起仗來越戰越勇,誓死要出口惡氣,滅滅薩達姆的威風。他們甚至攻入了伊拉克境內,薩達姆被迫展開防禦。於是,雙方進入相持階段,死傷無數。
兩國打仗,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特別是對於石油價格的影響。在1987年,聯合國終於坐不住了,在7月20日一致通過決議伊拉克和伊朗必須立即停火。
此時戰爭終於要迎來尾聲。因為此時戰場已經移到了伊拉克境內,生死存亡時刻,薩達姆死戰還是挽回了一些失地。僥倖心理讓兩個國家迷失了自己,都感覺能夠將對方一拳放倒打在地上,在聯合國決議面前,依然打得不可開交。
事實證明,他們都是半瓶子醋,都沒有那個實力,在一年後,伊拉克和伊朗分別於1988年7月18日和23日宣佈接受聯合國所做出的裁決,而最終戰鬥的停止卻在一個月後的8月20日。
結語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可以看出以霍梅尼和薩達姆的慾望和野心,他們如意算盤打得不錯,但是最終結局卻讓兩人非常失望:停戰後,兩國的國界都恢復到戰前的狀態,卻反而背上了鉅額的外債。
特別是作為剛剛崛起的伊拉克,這一戰爭結局讓薩達姆更為惱火,轉而在一年後拿旁邊小國科威特出氣,不過碰到了更大的釘子:美國。他沒想到科威特背後有頭號大國美國撐腰,在變富強的道路上,薩達姆一搓再挫,真是天不遂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