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強制垃圾分類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大半年。各個社區、辦公樓都出現了四種顏色的垃圾桶,可是稍微留意一下就能發現, 每個桶裏面的垃圾還是沒能真正做到分類投放。
當我們沒有切身體會到保護環境的緊迫性,又怎麼會真正意識到垃圾分類的意義和價值呢?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不講垃圾分類,我們聊聊小朋友們喜歡的大海,以及那些可愛的海洋生物受的那些傷。
1
海洋生病了
隨着現代經濟的發展,環境正在遭受巨大的破壞,而海洋麪臨的威脅也十分嚴峻,而這個威脅很大一部分的來源正是塑料垃圾。
塑料是一項非常偉大的發明,但它自身很難降解。多年來,塑料垃圾每年以億噸的單位產出,卻一直沒有被有效地回收。
據調查研究顯示,全球每年約80%的合成材料會被丟棄或掩埋在大陸的某個角落, 而剩下的20%則通過種種渠道最終流入了大海。這20%的塑料垃圾,讓美麗的海洋變成了這樣。
讓海洋裏可愛的生物變成了這樣。
在受傷害的海洋中,最嚴重的莫過於美國加州和夏威夷州海域之間的“太平洋垃圾帶”。上世紀90年代,人們第一次發現這個垃圾場,幾十年的時間裏,它以驚人的速度在擴張。 現在,這個遮蔽了海洋生物陽光,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巨大垃圾場已經有88,000噸,塑料顆粒超過1.8萬億塊。據説,到2020年的時候,地球的環流表層將會有725萬噸的塑料,如果按照人類目前的處理方法,海洋要79000年才能完成自我修復。
2
是誰傷害了海洋
“太平洋垃圾帶”之所以形成,源於此處的洋流相對靜止。垃圾聚集在這裏,很難流動到其它地方。但造成垃圾聚集的核心因素,還是因為人們對塑料垃圾的隨意丟棄。
HS研究醬們曾在不同國家做公益,有一個位於大洋洲的珍珠島國讓研究醬璐璐老師印象深刻。這裏有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有美麗的海島,有美味的燒烤。 可是這裏的海邊,也有需要用一下午時間才可以清理完的垃圾,其中很多垃圾都是塑料。塑料瓶、塑料袋、塑料製品......
這些難以降解的塑料漂到海洋裏,就是整個地球的災難。
3
誰來救救海洋
小時候我們總想要改變世界,做一些偉大的事情。可是真的長大了,卻又覺得偉大離我們很遠。荷蘭的23歲青年Boyan Slat卻不這麼覺得。他本身是一個喜愛潛水的普通少年,2011年的一次潛水經歷,改變了他之後的人生軌跡。
本想享受潛水的他進入水中,看到的不是美麗的魚羣與珊瑚礁,而是成羣的塑料袋。這種體驗讓他很痛苦,下決心想做點什麼事情。
他在自己的課題研究中選擇了清理海洋垃圾的主題,也找到了專家教授和他一起進行數據調研。他曾親自拿着漁網在海里捕撈垃圾,也曾一邊游泳一邊追趕垃圾,以測算海洋中單位面積的垃圾數量。
研究小有成果之後,他發明了十個漁網拼接的多層次漁網。再後來,他發明了吸收潮汐能和太陽能的垃圾清理平台,讓垃圾能自動跑到一個固定的區域中,用船將這些垃圾運送到海岸邊回收。
4
如何成為少年創變者
像Boyan這樣的青年創變者還有很多。領心的老師們在與學生交流時,發現一向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領心學生們對於保護海洋這樣的行動都躍躍欲試。
基於聯合國可持續發展SDG的17個目標,領心將帶着孩子進一步瞭解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瞭解矛盾、發現問題之後,通過進一步瞭解青少年社會創新的案例, 孩子們會知道:原來作為小孩子,我們也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在設計性思維的分組練習中,參與的孩子們會通過 塑料垃圾改造或者 設計海報概念圖的方式呈現出自己保護海洋的方案。
I 模擬聯合國
活動將採用模擬聯合國的形式,讓學生三人為一組,抽籤決定每組各代表哪個國家。分組後,各國代表將共同討論目前世界上比較嚴重的海洋污染問題。
能力培養目標:思辨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
II 拯救我的海洋
“各國代表”將化身“小偵探”,找出海洋生病的原因,並探討、尋找出拯救海洋的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瞭解海洋麪臨的威脅,加強環保意識;接觸並應用思維知識;同時在社會創新案例的學習中,孩子們會增加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能力培養目標:分析性閲讀能力
III 我是環保設計師
青年創變者回收的塑料都去哪裏了?——“各國代表”將通過藝術的方法重新賦予“被丟棄的物品”以二次生命,把過剩的消費變成有節制的再創造。
在這個過程中,代表們會結合一些藝術創作材料對廢舊的垃圾進行改造,一方面他們可以充分鍛鍊自己的創造力,而另一方面孩子們會在這樣的藝術創造中重新思考人類製造和使用的消費品,到底最後能帶來什麼。
在最後,“各國代表”將共同完成一份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結合在一起的藝術立體海報,用藝術傳播的方式呼籲大家保護海洋環境。
能力培養目標:藝術美感、創造能力
感興趣的朋友們
關注我們近幾天將發出的活動信息
或添加可愛的君君瞭解詳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