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萬名高中生進入大學校園 只為體驗科學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綜合

  【新聞閣2015年07月28日訊】這個暑假,對於貴陽二中的學生羅成來説,十分難忘。水從哪裏來?燈為什麼會亮?大米為何加熱會變熟?一個月之前,文科生羅成大約不會想這些問題。已經讀高三的他如果沒有來北京,應該像往常的暑假一樣,往返在補課的路上。因為對機器人有興趣,羅成幸運地被選拔參加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並被分到清華分營。7月18日,羅成第一次走進清華大學校園,之後的一個星期,他還迎來了許多第一次:第一次聽到大學教授的講座,第一次知道了實驗室的秘密……

萬名高中生進入大學校園 只為體驗科學

  與羅成一樣,這個暑假,共有1萬多名高中生走進大學校園體驗科學。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主辦,自2012年舉辦以來,活動規模不斷擴大,今年共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50所高校參與,吸引了兩岸四地10210名青春洋溢的中學生。

  “走近了,科學沒有那麼遙遠”

  羅成這幾天在清華分營收穫不小:在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他看到了自己畫出來的圖紙是如何通過線切割工藝實現;在三維打印實驗室,他知道了三維打印還有一個名字叫“增材製造”,目前最大的用處不是打印巧克力蛋糕,而是製造異形零件。

  在北航分營,四川瀘州男生陳林許感受到的衝擊很大,“天南海北,哪裏的人都有!”他第一次見到來自澳門的同學,驚訝他們不僅對人熱情、英語(精品課)棒,還寫得一手繁體字。

  北京師範大學大興附中的高一學生李傲與陳林許一組,他們有個共同的發現:讀大學原來並不輕鬆,實驗室和科研也沒有想象的那麼神秘和遙遠。


  李傲是個航模迷,參觀實驗室時,他發現自己平時熟悉的三軸陀螺儀原來也可以用在衞星上,瞬間感覺遙不可及的航天近了許多;聽一位學長介紹自己如何從大一開始研製一種機械臂,他感慨原來科研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來設計並實現。

  第一次走進大學校園的陳林許感覺,實驗室和他的想象有些差別,“也不是那麼高大上。走近了,科學沒有那麼遙遠。”聽了著名航天專家戚發軔院士的講座,他對吃苦、奉獻、自強的航天精神印象深刻,“無論是院士級的人物,還是給我們講解的研究生大哥哥大姐姐,他們都説科研是孤獨、漫長的過程,同時也很享受。”説這話的時候,這個高一男生表情似懂非懂,可語氣非常認真。

  “最大的收穫就是看問題的角度、方法有了很大的不同”

  科學營不但激發了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還讓他們的思維方式有了不小的轉變和升級。在羅成看來,“每天都在體驗腦洞大開的感覺,最大的收穫就是看問題的角度、方法有了很大的不同。”

  清華分營的輔導員曾給他們出了這樣一個題目:如何打開電視機?請設計一套機械裝置圖來實現這一功能。

  剛開始,營員們面面相覷,“按一下開關不就開了嗎?”後來,一個同學一語點破:關鍵是施加一個動力。再後來,物理課上學過的知識就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出來:彈球、平台、動力勢能、多米諾骨牌、發動機、電路。設計圖完成時,他們沉浸在欲罷不能的喜悦中。據瞭解,這個問題的價值在於引導學生將“簡單問題複雜化”,打破常規,創新思維方式。

  幾天下來,羅成還改變了以往對文理分科的看法,“文科理科有相通處,我不那麼討厭理科了。”

  “在你們遠離課本的這7天裏,感謝科學讓我們相遇。不僅如此,我更希望科學能成為你們永久的信仰,因為它將帶給你們無限思考的力量,賜你們尚且稚嫩的人生以全新的重量。”清華大學營營長徐詠雷在致營員的一封信裏這樣寫道。《航空知識》雜誌副主編王亞男受北航分營的邀請為孩子們做講座,在他看來,科學營激發了孩子們探索知識的原動力,“讀課本只是從縫隙裏看世界,科學營則是用更高效的方式認識世界。”

  “這次的科學營宛如一盞燈,一閃,便點亮了前方的路”

  “認識了很多大陸的學生,他們都很厲害的!口齒伶俐、能言善辯,並且思考問題的角度很全面。”科學營清華分營、來自澳門廣大中學的胡曉均説。

  在學校裏,胡曉均是科學學會會長。在清華,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人機研究的實驗室,“可以親身體驗眼球注視追蹤實驗,好棒!”説着,他就用手比劃起實驗儀器,以及操作的過程。對於這個立志要成為“科學怪人”的高中生而言,科學營不僅讓他開闊了眼界,而且還結識許多不同地區的朋友,其中就有台灣小夥子黃彥翔。


  黃彥翔家在台灣新竹,他是當地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的高一學生,説起初到清華的感受,依然難掩激動,“校園好大,實驗室好多,儀器好先進!”這個“見過世面”的科學班學生,還是被清華大學的實驗室和濃厚的科學氛圍驚豔到了。所謂科學班,是在高中階段選拔出理工科優異的學生組成,整個台灣只有9所中學設有科學班。在去準備清華分營閉營典禮前,黃彥翔幾次欲言又止。走出去好幾步後,他突然轉過身説:“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來這兒讀大學。”

  清華分營的一名營員更是十分感慨:“作為一名即將進入高三的學生,以前總覺得前途渺茫。這次的科學營宛如一盞燈,一閃,便點亮了前方的路。”

  希望能來北京讀大學的,還有來自新疆塔城地區第一中學的阿依沙拉,這個哈薩克族姑娘,是第一次離開新疆,來到北京。

  “宿舍6個人,4個新疆的,兩個四川的。”被分到北航分營的阿依沙拉説,大家互相都不認識。住進宿舍頭天晚上的前兩個小時,誰也不理誰,都忙着刷自己的朋友圈,只有手指觸動手機屏幕的聲音,還蠻尷尬。“我叫阿依沙拉,來自新疆塔城,我第一次離開新疆,希望大家多多照顧。”短暫的安靜後,大家很快就七嘴八舌地自我介紹起來。後來幾天,她們白天一起參觀實驗室,聽科學講座,晚上一起分享心得。“我每天都會寫日記,記錄在這裏的一點一滴。”阿依沙拉説,“這裏像個大家庭,對於第一次走出家門的我們來説,很温暖,希望兩年後能來北京讀大學。”

  科學營結束時,羅成留下了這樣的感慨:在清華,收穫了太多腦洞大開的知識與見解;在清華,結識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小夥伴,也遇見了最美好的自己。(騰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