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聞哥:貸款流向以及內部信用風險防控能力備受市場關注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綜合

  在當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背景下,消費金融的興起可謂恰逢其時。然而,行業快速發展、盈利能力增強固然值得肯定,但其背後隱藏的風險仍需高度警惕,消費金融公司需把好風險關口

  近期的“一熱一冷”,讓消費金融公司再度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熱”是因為多家消費金融公司半年報見“喜”;“冷”是因為作為我國首批四家消費金融公司之一,北銀消費金融因違規經營被監管處以高達900萬元的行政處罰。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當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背景下,消費金融的興起可謂恰逢其時。行業快速發展、盈利能力增強固然值得肯定,但其背後隱藏的風險仍需高度警惕,消費金融公司需把好風險關口。

  “補位”作用十分明顯

  從近期發佈的2017年半年報看,多家消費金融公司發展態勢良好,盈利水平不斷提升,其金融服務“補充者”的角色和作用得以發揮。

  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銀行控股的中銀消費金融營業收入20億元,淨利潤6.4億元,同比增長190.9%;招商銀行與中國聯通共同組建的“招聯消費金融”營業收入達22.97億元,淨利潤5.41億元;重慶銀行參股的馬上消費金融營業收入12.66億元,淨利潤1.34億元,首次破億。

  “截至2017年7月末,招聯消費金融累計授信客户1260萬,累計放款超過1400億元,户均貸款不到6000元。”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方一明説。

  方一明表示,公司的信貸產品面向活躍於互聯網、中低收入的年輕客户羣,為他們提供以生活消費為目的的小額、短期互聯網普惠金融產品,可以填補傳統銀行消費金融服務的空白。

  補充者,這正是監管層對消費金融公司的功能定位。

  2009年,國務院同意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開展首批消費金融公司試點,2013年新增12個試點城市,2015年試點擴大至全國。具體來看,消費金融公司是獨立於銀行體系之外的非銀機構,不吸收公眾存款,以小額、分散為原則,為居民個人提供除房貸、車貸以外的日常消費貸款。

  “消費金融公司增加了細分市場的金融服務供給,有助於促進國內消費信貸市場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中國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説,消費金融能夠釋放消費潛力、助力消費升級、踐行普惠金融。

  資金用途待規範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為“補充者”這一定位,消費金融公司所服務的客户往往是商業銀行不願或不能授信的客户,其償債能力相對較弱,信用風險相對較高。因此,做好風險防控成為消費金融公司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

  日前,北銀消費金融公司因違規經營受到北京銀監局高達900萬元的行政處罰。該行政處罰信息顯示,公司的貸款和同業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超經營範圍開展業務,提供虛假且隱瞞重要事實的報表,開展監管叫停的業務等。

  與此同時,監管層對於消費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這一現象也開展了嚴查。9月5日,北京銀監局、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下發《關於開展銀行個人貸款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情況檢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轄內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機構針對個人經營性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開展自查工作,重點檢查“房抵貸”等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情況。

  “近期,北京地區的個人經營性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規模增長有所加快,但據市場情況反映,個別機構發放的個人經營性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違規流入了房地產市場,資金沒有用於日常消費而是用於購房,這類行為不符合房地產調控的政策要求。”北京銀監局相關負責人説。

  此外,據多位市場人士反映,消費貸款還存在違規進入股市等問題。“雖然各家機構都從政策上對上述行為明令禁止,也提出了相關防控措施,如要求借款人的借款賬號不能關聯證券交易賬户等,但仍有借款人分批、分量將錢輾轉幾個賬號,最終投入股市。”一位業內人士説。

  為此,《通知》要求轄內各機構對單筆貸款金額20萬元以上的個人消費貸款開展自查,重點關注具有以下特徵的資金流向:一是以房地產作抵押的個人消費貸款(即“房抵貸”);二是同一借款人或不同借款人的多筆貸款受託支付對象為同一自然人或法人;三是借款人或其配偶短時間內辦理兩筆及以上個人非住房類貸款;四是借款用途為購買大額商品、奢侈品、高檔商品或高檔服務的貸款;五是貸款發放後短期內迴流至借款人或其配偶賬户的貸款;六是收入證明金額明顯高於平均水平的貸款。

  大數據風控之辯

  除了資金用途待規範,消費金融公司自身的信用風險防控能力也備受關注。其中,“大數據”風控熱度頗高,但也爭議頗多。

  在移動支付、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線上獲客”成為各家消費金融公司的重要渠道,更有多家公司推出“互聯網信用貸款”,從申請、審核到貸款發放全部線上完成。

  由此,藉助大數據為借款人畫像、構建數據模型、形成信用模型成為必然路徑。“從第一批消費金融牌照發放的時間來看,國內消費金融發展尚不足10年,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國內消費金融風控尚處於初級階段。”馬上消費金融助理首席風控官楊明表示。

  他認為,不少消費金融公司對風控的認識存在誤區,把大數據或者大數據模型等同於風控。

  “風控不僅是大數據模型,更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閉環體系。”楊明説,大數據模型對於風控管理非常重要,但它只是其中一環,風控體系包括很多層面,如搭建貸前、貸中、貸後的全面風控系統,新產品上線的風險評估、渠道管理、反欺詐人工調查、操作風險管理、資產管理等。

  此外,他表示還應高度關注消費金融市場面臨的欺詐風險,如騙貸。究其原因,一是消費金融欺詐成本較低,金額較小,有關部門的打擊力度相對較弱;二是行業興起時間不長,很多機構的風控能力不足,難免成為欺詐分子的攻擊對象。

  多位業內人士呼籲,應繼續加強行業的監督管理,強化從業機構自律,同時鼓勵技術創新,如基於移動支付和人工智能的風控手段,進一步探索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應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