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徐如松:返鄉創業土生金
徐如松(中)與合作社成員在搬運蚯蚓。 鄧美平攝(中經視覺)
仲夏時節,在山東德州市夏津縣雙廟鎮清涼寺村,藍天白雲下,去年栽下的200畝、8000餘株桑葚樹苗已經長到1米高;樹苗間則是成千上萬條蚯蚓的生長温牀,地面上隨處可見蚯蚓掘洞的痕跡……頭戴草帽、皮膚黝黑的“新農人”徐如松,拿着小鐵鍬穿梭于田埂間。
“這是我畢業回鄉創業9年的‘作業本’。”今年32歲的徐如松説。
2011年,徐如松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開始在沙土地裏“折騰”。他種過大棚蔬菜,養過家禽,但總覺得在提升土地附加值方面有待提升——“這土坷垃裏就刨不出金?”
2012年初,他偶然得知,蚯蚓是個寶,可以用來製藥、做化妝品、處理污泥等,用途廣、繁殖快。當地氣候很適宜蚯蚓生長,清涼寺村以及周邊林木資源豐富,這些都為發展蚯蚓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且,養蚯蚓收穫週期僅1個月,一年可收10茬,病死率低,養殖風險小、收益高,這是一個好門路。
打定主意的徐如松説幹就幹——起初是3畝、5畝小規模養殖,2014年擴大到30畝地,兩年後又承包了100畝楊樹林地。他養的蚯蚓銷路很廣,當地的污水處理廠,天津、河南等地的化妝品公司與製藥公司,都對蚯蚓供不應求。
夏津縣地處黃河故道,古桑樹羣獲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有“葚果之鄉”之稱。近年來,夏津縣大面積推廣桑樹種植。去年3月,徐如松規劃的“地下養蟲,地上種果”林下經濟開始實施,落成了200畝的種養一體新基地,帶動附近40餘位村民就業。徐如松為記者算了一筆細賬:“每畝一次性投入約9000元,可連續10多年有收益。根據這幾年市場情況,每畝地養殖純收入在6500元至8000元,兩三年後,還可增加每畝1000多元的葚果、桑葉銷售收入。”
目前,徐如松還成立了合作社,吸引農户加入,義務傳授技術。下一步,他計劃建一個養牛場,充分利用村裏及周邊村的農作物秸稈來養牛,再利用牛糞養蚯蚓,用蚯蚓糞做有機肥。“若能將基地產業發展為更圓滿的閉環,抗風險能力將大大加強,就業人數自然會成倍增長。那時,土坷垃裏就真的刨出金子來了。”徐如松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