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什麼?焦慮的本質是人的精神獲得留下的垃圾
首先,焦慮是什麼?焦慮的本質是人的精神獲得留下的垃圾。
但凡一個人起心動念,就會產生精神垃圾。精神垃圾的數量不斷上升,而處理精神垃圾的能力跟不上,所以引發焦慮。
其次,吳伯凡老師認為,焦慮的程度主要跟我們的心智管理的能力有關,與工作量沒有什麼關係,甚至是負相關;
再次認為,焦慮是一種“精神熵”,也就是説,精神自然趨於混亂無序、喧囂動盪“精神熵”是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思想流動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在物理學中,“熵”是指系統的無序程度。熵的增加表明系統從一個更有序、更規則的狀態向無序、更無序的狀態發展。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也會由於種種原因而出現焦慮的情緒。
人是一種不斷需求的動物,極少能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況。一個慾望滿足後往往又會迅速地被另一個慾望所佔領,人幾乎一生都在希望着什麼,很少滿足於現狀或享受現在……
如果不能停止對慾望的強烈追求,你就永遠無法離開焦慮。
有人説,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慾望,我只想自己的生活別那麼累。
有人説,只要有個好家庭、好工作,一切都不出狀況、永遠順利地進行下去就可以了。
這些難道不是慾望嗎?
所有的“想要”和絕對“不想要”都是慾望,一旦有這種慾望,就會引發我們的焦慮。
人們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焦慮情緒,但是有些人的焦慮則會更嚴重一些:手心出汗、臉紅、心跳加速、睡眠失常、情緒緊張,一遍一遍強迫性地思考某一件事的最壞的結果,而無法停止,還有的會有呼吸困難的現象。
他們特別擔心一件事的結果不如預期,總是擔心,總是害怕,心理狀態和神經系統都會因此而受到影響。
那麼適度焦慮和過度焦慮的區別在哪裏?
1、“適度焦慮”的人的內心:
這件事多半不會出現那麼糟糕的結果,有這種結果也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即使真很糟糕,天也不會塌下來,我還是可以承受的。
2、“過度焦慮”的人的內心:
這件事很可能會出現最糟糕的結果,沒有人保證一定不會,就有可能會;
如果出現了那種最糟糕的結果,天哪,我不敢想,我無法承受。
焦慮情緒比較強烈的人,或者説焦慮型人格的人,他的思維傾向於兩種特質:
1、 內心總是充滿負面情緒,不由自主地對結果進行負面推定;
2.、承受力微弱,無法承受失敗、犯錯、被指責、不認同。
一個被焦慮逼得走投無路的人,多半有着極度不自信的內心,對自我的接納很低,對自我非常懷疑,因此難以承受輕微的指責和錯誤,或者他人對自己的不滿。
這個人無論看起來多麼優秀、自信、驕傲,他的人格里面都有因為不自信和不接納而極度脆弱的一面。
要正視的一件事情是,你永遠無法消除你潛意識的真實感受和情緒,即便它已經非常久遠。你能做的只是看到它、分析它、釋放它、轉化它。
但是,有時候我們也可以降低我們焦慮的水平,至少讓它不要愈演愈烈。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自我保護機制,如果大腦判斷你快要遇到讓你無法承受的感覺,為了避免這種可能淹沒你的“不好的體驗”,你的內心防禦機制會啓動,對你發出信號,“報警、報警、前方有威脅”。
然而它往往會反應過度,也就是説,如果一個人站在自己最畏懼的結果邊緣感到無比恐懼,因而止步不前,被焦慮逼得無處可逃,很可能是這種報警信號有點過頭的反應,放大了讓你恐懼的感覺。
換句話説,其實你“感覺”特別讓你恐懼的事情,並不是真的那麼可怕,你的大腦有可能讓你產生錯覺。
那麼,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人之所以心情憂慮,是因為擔憂,擔憂那些想得到又怕得不到的,擔憂擁有的可能隨時會失去,總之就是各種擔憂、各種焦慮。一旦陷進那些擔憂裏面,你整個的神經都會繃緊,時間久了,什麼人都受不了。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那就是別給自己留下太多“憂患”。不管做什麼,能馬上做好的,絕不拖拉到改天。能很快解決的問題,不要留着有時間再解決。
當你把那些問題一件一件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自己就會有一種憂慮感,就覺得好像有很多事情急需你的處理,心情自然就會出現焦慮。
記住了,能解決的立刻解決,不要拖延。
如果想緩解焦慮的情緒,可以建議這樣做:
1、要知道你自己為什麼而焦慮
明白自己焦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找到原因以後,想辦法去解決攻克。
2、提前做好規劃
很多的事情需要提前做好計劃,當你每天盲目的工作和生活時就會感覺到焦慮,因為你茫然沒有秩序,如果能提前規劃好自己的時間或許更好。
3、轉移思想
把你的心思努力從所被焦慮的事情中轉移出來,不要讓自己成為焦慮的核心,解決事情才是緩解焦慮的核心。
4、適當降低自己的慾望
當一個人的慾望過高,而無法得到實現的時候,就會充滿了焦慮感,適當的降低自己的慾望可以緩解焦慮感。
5、懂得生活的幽默
一個能幽默自己的人是智者,生活中要充滿了歡聲笑語,生活才會變得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