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接觸一羣小輩,大約都是初中年紀,討論起家庭話題卻頭頭是道。他們的訴求基本都是父母不理解自己,想當然,還愛嘮叨、抱怨。
其實他們的這些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包括我們這一輩,小時候也會為之感到疑惑。之前還看到很多短視頻,主題就是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的確相似度很高。
回想起來,大家是否都聽過媽媽説這樣的話呢?
我看我就是欠你們的,每天干這麼多活,都是活該。
我幹一天活了,腰痠背疼的,你還在這氣我,太不懂事了。
遇上你們這一家子真是我命苦,天天累死累活,回家飯也沒煮地也沒掃,就把我累死吧,累死我,你們就有好日子過了。
天天就知道玩,不務正業,捧着個手機,眼睛也近視了,背也駝了,我看你以後怎麼辦?
可能很多媽媽自己都沒發現,身上散發的全是負能量,不僅沒能起到讓家人體諒自己辛苦的作用,反而平白添了許多矛盾。
有個這樣愛抱怨的媽媽是種什麼體驗?大部分孩子的反應可以歸納成三類。
面對抱怨孩子最大的三種可能性:
1、急着反駁、發生爭吵
事實上,很多孩子並不像媽媽所説的那樣,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做,只是在媽媽眼裏他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由於他本身有問題。
於是,當媽媽發出抱怨時,有些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反駁:誰説我沒幹活,為什麼你從來看不見?
孩子誤以為讓媽媽認識到自己的表述錯誤,事情就結束了。可大多數情況下,媽媽收到的信息是:才這麼大點的孩子,就會頂嘴了!
2、無視
還有的孩子聽多了,就不把媽媽的抱怨當回事了,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雖説避免了爭吵,但不滿情緒暗流湧動,同樣於家庭和諧無益。
3、想辦法遠離
還有的孩子實在受不了家中天天負能量,只希望早日上學或工作,遠離家庭。
於是,很多媽媽發現,孩子長大後不愛與自己溝通,甚至連見面、聯繫的次數都變少了,你的噓寒問暖,在他看來反而成了負擔。
説實話,以上這三種應對,都是不健康的溝通方式,會導致親子關係淡漠,家庭矛盾激增。
媽媽們的抱怨聲後其實有更多信息
大多數媽媽之所以愛抱怨,與這個家庭中“父親缺位”有關。
由於丈夫在家是甩手掌櫃,因此媽媽們不得不承擔起家務和照顧孩子的責任,辛苦和焦慮情緒每天裹挾着她,沒地方發泄,就只能抱怨了。
此外,還有一種可能是這類媽媽從小就缺乏關注,總希望自己能被別人看見。她的母親也曾拼命幹活,抱怨她只知道玩耍,於是為了得到媽媽的認可、誇獎,不得不更努力。
表面看起來,媽媽們在抱怨這個家庭對她不公,但內心深處她會想:我做的是不是還是不夠多,所以才沒人看見?
“我太累了,每天干這麼多活”背後的含義是:我付出了這麼多,你為什麼還不來安慰我?
“你們什麼也不幹,是不是想累死我”背後的含義是:我對這個家庭的作用很大。
最後一種情況是,媽媽們不懂如何表達,有時她內心的想法並不是表面上聽起來那樣。
知乎上有位網友説,從小到大一直討厭媽媽的抱怨,直到長大後有次過年回家,聽見媽媽跟爸爸打電話。
爸爸説晚上要陪親戚朋友打撲克,可能要晚點回家,媽媽對着電話怒吼一頓:一年到頭就知道瘋玩亂混,打完早點回家。
掛了電話後便衝他接着抱怨:你看你爸這德性,總是這樣,一打上牌就忘了自己姓什麼,玩到大半夜再開車回家多危險。
明明只是擔心,可説出的話卻那麼傷人,“刀子嘴豆腐心”真是傷人傷己。不僅容易讓他人誤會,加劇矛盾,也為整個家庭注入了滿滿的負能量。
本質上這就是溝通方式的問題,唯有學會積極表達,家庭才會更和諧,這點對父母和孩子來説都是一樣的。
讓家庭遠離抱怨,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果你是父親,請不要缺位
想要家庭和諧,每個人都必須盡到自己的責任,這樣才不會讓某一個人因負擔過重心理焦慮,產生壞情緒。
要知道,一個穩定的家庭,應該是每一個角色都盡忠職守的,你的缺位會導致整個家庭失衡。
妻子沉溺在壞情緒和負能量之中,孩子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要麼成為被媽媽控制的傀儡,要麼成為問題少年,以吸引家庭的關注度。
如果你是母親,請控制好情緒
整日被負面情緒籠罩,不僅不利於身體健康,也不利於家庭和諧和孩子的成長。
人在氣頭上,總會説出傷人的話,因此我們要學會覺察和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然後利用策略有效調節。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曾經提出過一個ABC理論,認為產生情緒和行為後果,都是事件在個人信念下詮釋的結果。
也就是説,事件本身並不會直接引發情緒,人們對事件的理解才是最關鍵的。很多時候一件事如果能換個角度思考,就不一定是件壞事了。
再者,我們説話一定要學會積極表達內心,想什麼就説什麼,不要夾帶情緒,這樣容易被誤會。
如果你是孩子,要告訴媽媽“我看見了”
正如前文所説,媽媽們抱怨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你看到她的付出,從而感到心理滿足。
很簡單,下次聽到媽媽抱怨時,你就説“謝謝媽媽為我付出了這麼多,媽媽你真好。”
我想大多數媽媽應該都會回一句:“就你會説話,油嘴滑舌的,老説些沒用的”,其實就是找台階下了。
這種情況下,矛盾就不會產生了,何必浪費時間、精力和心情吵架呢?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