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率先響應,在華壽險牌照擬“合資轉獨資”!還有哪些外資在行動
“五一”小長假第四天,近期深陷業績跳水、大規模裁員的匯豐控股突然宣佈:旗下全資子公司匯豐保險(亞洲)有限公司將收購其在華合資壽險公司——匯豐人壽剩餘50%股份,並且已就此交易與國民信託達成協議。
這意味着,總部位於上海的匯豐人壽將由合資變身為獨資。從已公開信息來看,匯豐人壽也是目前為止第一家明確表示“想從合資轉獨資”的在華外資壽險公司。正四面楚歌的歐洲老牌金融巨頭匯豐,未來能否藉此在中國市場扳回一局,拭目以待。
匯豐此舉主要得益於我國金融業這一輪的深度開放。從2020年1月1日起,中國取消外資壽險公司持股比例限制。這意味着,外資壽險公司在華展業可申請“獨資”。
除了匯豐之外,還有哪些外資想圓在華壽險“獨資”夢?誰最有可能成為首批受益者?
匯豐人壽擬獨資
匯豐人壽成立於2009年,註冊資本金10.25億元,由匯豐保險(亞洲)和國民信託各持50%股權。因多年前關閉個險業務、集中發展銀保渠道,這些年來,匯豐人壽在市場鮮少“發聲”。
不過,就在今天下午,匯豐人壽突然宣佈一個重大決定:公司外資股東匯豐保險(亞洲)已與其合作伙伴國民信託達成協議,將收購後者所持有的匯豐人壽50%股權。
交易完成後,匯豐人壽將成為匯豐保險(亞洲)在華全資控股子公司。該交易尚待包括中國銀保監會在內的相關監管機構核准。
匯豐保險(亞洲)的母公司匯豐控股近期的經營情況並不太順利。受全球疫情暴發影響,以及油價下跌帶來的衝擊,匯豐控股一季度業績大跳水,同時被曝將在三年內進行大規模裁員,以削減成本。
在此艱難環境下,這家老牌金融巨頭為何在華突然“大踩油門”?業內人士對此並不感到意外。“相較於歐美市場,中國保險市場還是‘藍海’,正逢政策全面放開,誰都想來分一杯羹。”一家合資壽險公司相關負責人一語道破。
匯豐管理層的表態,印證了市場的這一判斷。
匯豐集團行政總裁祁耀年表示:“面對疫情所帶來的嚴峻挑戰,集團依然採取措施穩步推進戰略實施。今天宣佈的交易,將有助於實現我們加快亞洲業務發展的戰略目標,尤其是在富有活力、高速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全面鋪開業務。此外,其也將進一步提升我們的財富管理服務能力,為集團業務戰略的又一重點提供動力。”
匯豐保險環球行政總裁張博思表示:“中國有望在未來成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市場。增持壽險合資公司股份,體現了我們持續投資內地市場的堅定承諾。依託集團的國際服務優勢以及強大的數字化與財富管理能力,由匯豐全資控股的壽險子公司將顯著提高我們在內地的業務規模,並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拓寬產品範圍,以滿足內地客户快速增長的保障、健康以及財富管理需求。”
不過,以匯豐人壽目前的經營情況來看,未來想在中國市場大展拳腳,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從其財報數據來看,該公司近年來盈利情況似乎並不穩定,2019年淨利潤約1470萬元,2018年則淨虧損約2.06億元。
誰是下一個匯豐人壽
隨着我國金融業迎來更深程度的對外開放,外資紮根中國本土、深耕優勢業務具備了更適宜的政策土壤。
除了匯豐人壽想“合資轉獨資”之外,還有一些外資亦蠢蠢欲動,都對這個極富增長潛力的中國市場“虎視眈眈”。已有多家合資壽險公司直接或隱晦地表達了外資股東欲拿更多話語權的訴求,因為這將直接有利於公司經營決策的高效落地。
今年1月,安聯亞太區首席執行官、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索瑪斯·阿爾汀接受上海證券報獨家專訪時透露:“隨着保險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未來能夠獲得更多股權,的確是我們感興趣的一個方向。應該説,我們現在正在探索這個可能性,也在和合作夥伴保持積極的溝通,希望能夠找到比較合理的方式,來達成這個目標。”
而他所指的“探索可能性”,指的正是安聯有意追加在華合資壽險公司中德安聯人壽的股權比例,而他口中的合作伙伴即持有中德安聯人壽的中資股東中信信託。
市場感興趣的是,哪些合資壽險公司未來最有可能變成獨資公司?
“除了要得到監管的核準同意之外,首要條件是中資股東肯‘放手’。從可能性來看,當初抱着財務投資目的進入保險市場的一些中資方,比如信託公司、投資公司等,可能會願意成全外資合作伙伴。當然前提是外資股東能開出一個令人滿意的交易價碼。”一位保險業資深人士分析稱。
一些尚未入場的外資保險巨頭,則將有機會以獨資身份直接進入中國壽險市場。據媒體報道稱,英國法通保險發言人去年曾透露,有意申請在中國開設外商獨資企業。雖然其並未透露開設何種公司,但從各種跡象綜合判斷,法通保險或將申請設立一家獨資壽險公司。
一邊是趨於飽和的海外市場,另一邊是仍在加速發展的中國“藍海”,善於把握機會的外資金融巨頭們,怎麼會看不到經濟增長率和金融業務普及率鮮明對比背後的巨大市場空間。
雖然中國的保費收入已躍居全球第二,但目前保險覆蓋深度和密度分別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66%和53%。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金融業的持續開放,中國保險業正在迎來高速上升期。在消費升級和人口老齡化等因素推動下,中國壽險市場仍存在鮮明的需求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