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消息,“2020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特別策劃線上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金融戰疫,共克時艱”,華夏銀行行長張健華髮表講話。
張健華認為,財富管理無論是在疫情前還是疫情發生以後其實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低利率時代,居民的財富管理需求特別是銀行的客户,明顯感覺到在財富管理這方面需求在逐漸的增長。
附發言實錄:
各位網友、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利用這種方式跟大家一起共同探討一下新時代財富管理的新課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銀行業、銀行理財在財富管理當中的一些新作為,前面我會簡要帶過一些當前財富管理的新變化、新格局,重點是要跟大家交流分享一下作為銀行從業者我們怎麼看待我們自己所處的行業,現在財富管理行業中的機遇和挑戰。
我們國家現在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到今天為止應該説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財富人羣,居民財富在快速積累,這就為我們財富管理這個行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了我們這個行業也有一個特點就是到今天為止根據人民銀行的統計,我們的居民財富管理在分配當中還是不均衡的,總體來看現在在財富結構當中房地產佔比比較高,金融資產佔比相對比較低。而金融資產當中又以低風險,固定收益類的銀行存款相對比較多,其它類型的財富管理的產品相對要少一些。但是近年來情況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隨着我們國家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不斷深化,隨着居民投資意識的增強,現在居民財富的資產配置在逐漸多元化。這次疫情又暴露了一些新的現象,我們感覺到居民財富管理的意識增強的同時風險意識也在加強,這是財富管理的格局。
從這幾個數字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個是根據人民銀行的一項調查可以看到,全國可投資的資產已經達到了140多萬億,接近147萬億。家庭的資產在600萬以上的高淨值的客户已經達到了160多萬人。結構上,户均資產還是以實物資產為主,很多高淨值的客户金融資產佔比應該説也還是比較高的。這裏面最主要的還是一個問題就是風險資產相對來説佔比還比較低,這點其實作為我們銀行從業者來説感覺更加明顯,也就是説我們的客户現在實際上是覆蓋面是最廣的,在中國的金融資產的分佈當中也是佔比最高的,但是我們這些客户的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當中還是以無風險或者是低風險的資產配置為主,所以風險資產相對還是比較低的。作為銀行傳統的就是存款,現在當然有各類的存款,有創新型的存款。現在在財富管理當中比較大的一塊就是銀行理財。銀行理財大家知道主要是一些預期收益型的,實際上還是類存款性質。現在隨着資管新規的出台,隨着獨立的理財子公司的成立,現在這個情況在逐漸的變化,就是理財子公司未來的產品更多的是要淨值化。這個淨值化的產品實際上未來跟證券市場的聯繫會更多一些。
我們有一箇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對比。中國家庭還是房地產資產佔比會相對高一些,美國的家庭金融資產投資多樣性更強一些。我們有一些分析可以看到,居民財富管理的意識也是在不斷增強,這個不多講了,這是簡單的交代一下這個背景。
財富管理無論是在疫情前還是疫情發生以後其實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特別是近期近年來低利率時代居民的財富管理需求特別是銀行的客户,明顯感覺到在財富管理這方面需求在逐漸的增長。因為傳統的銀行存款產品已經不能滿足居民的資產保值增值的需要了,就需要我們的產品更加豐富,特別是怎麼樣能夠有一些高收益的產品,高收益意味着高風險,我們在後面會詳細的討論。
一些新的特點就是第一是低利率時代,居民的財富管理需求在提升。第二,居民的風險意識也在增強。特別是這次疫情的爆發,一些傳統我們認為相對安全的產品,比如説銀行結構性產品,這個大家知道,有些結構性產品它實際上是和一些衍生工具是掛鈎的。按照傳統的模型算法,其實有一些風險是可控的,它的損失率應該是風險不是那麼大的,但是這次疫情爆發恰恰發生了黑天鵝事件,有一些產品損失相對來説比較大,一些結構化的產品其實也暴露出了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所以即使是傳統的,和市場波動比較大的產品掛鈎的現在也面臨着一些損失。所以居民又經過一輪風險教育。
還有一個趨勢以前財富管理我們都是從產品設計,金融機構設計產品,提供產品,去找合適的客户。現在實際上也在向以客户為中心轉變,就是客户需要什麼樣的產品,我們設計什麼樣的產品,而不是説提供產品以後只是通過銷售渠道把它銷售出去,這又是一個新的變化。
另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就是近期以來,隨着我們國家整治P2P,包括房地產的房住不炒的要求,房地產的投資屬性下降之後,整個財富管理實際上也在向持牌金融機構迴歸。以往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有一段時間是比較亂的,也經常是各種各樣的財富管理公司,現在在這方面要求比較嚴格的。所以也給我們正規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新的契機。這裏面大家比較關注的一點,一個是房地產的市場投資的屬性在下降。另外一個P2P的整治,這是兩個影響比較大的,特別是P2P的整治,就是網貸的整治,現在已經是全國都在進行當中。應該説風險得到了逐步的釋放。近年來網貸的數據,網貸機構的量都在快速下降,這是前面跟大家交代的一些背景。
我重點想跟大家説一下銀行業的理財在財富中我們能夠把握什麼樣的機遇,有什麼新的機會。第一個,我覺得商業銀行最大的優勢首先是客户廣泛。任何一種理財方式其實最後都要落到銀行的帳户體系中,即使是證券市場上的證券投資者,他的保證金帳户也在商業銀行存着。換句話説其實我對這些財富管理市場上所有這些客户瞭解得會更深刻一些。他在這我買的這些存款,在我這存的存款和在我這買的一些理財產品,我們是比較清楚的。比如説我還有代銷保險,還有代銷基金、信託,他主要在我這有開户的,錢是在我帳上的,他無論是買什麼資產,其實我對這個客户是非常清楚的,這一點我們和其它的金融機構來比,其實相對來説有一個天生的優勢,這是第一個就是覆蓋面廣。
第二個就是帳户清算體系,它在不同的金融資產配置當中轉換的時候其實都沒有出我的銀行帳户體系,我還是瞭解他的交易行為的,我不僅僅知道他的財富狀況,我還知道他的交易行為,這也是我們的一大優勢。所以商業銀行在未來財富管理這個市場當中,我個人認為一方面是一個量的概念,就是説我們的覆蓋面,其實你看整個的金融資產大頭還是在商業銀行體系,存款佔比,銀行理財。為什麼説銀行理財在很短的時間內最高峯發展到了30萬億,在整個理財市場當中的比例非常高。雖然説現在隨着資管新規的出台有一些規範化淨值化產品要求以後,有所下降,但實際上它的佔比還是非常高的,特別是隨着未來淨值化產品逐漸推出,這個比例我個人判斷還會增加。所以説從總量上來説,從客户數量,從財富數量,從資產數量上來説都很廣。
再一個就是我們的支付清算體系,我始終認為這是我們商業銀行的一個基礎。
基於這樣兩點優勢在未來我們有幾點可作為的,如果真能做到以客户為中心,實現產品轉型,從傳統的預期收益型向淨值化產品轉型,這樣其實就能夠規範產品,真正把客户分出來,哪些是財富客户,哪些是我們傳統的銀行儲蓄類客户,通過這種產品轉型,我覺得是可以實現的。
另外一個客户的拓展,就是剛才提到的我們的客户羣,因為未來商業銀行的題材產品體系也是全體系,可以有流動性比較高的、風險比較低的類貨幣基金性質的理財產品,但是也可以有一些掛鈎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的一種淨值化產品,面向高淨值的客户推出來。因為我的客户羣不像有一些專業的理財公司或者是其它類的金融機構可能是側重於比如説要麼是基金,要麼是信託,要麼是證券類的。但是商業銀行不僅僅在一類產品裏,可以設計出來收益和風險不同的組合,還可以在不同的產品當中去設計,因此適應面其實應該是更寬的。所以説在客羣的拓展方面,在這樣的大財富管理的背景下,其實我們是有優勢的。
從目前來看怎麼樣把我們的客户向上端,向高端,向VIP方面去延伸。以前我們都是通過代理模式,代銷的模式和其它機構合作。當然未來也還會採用這樣的合作模式,但是我們多了一個渠道就是我們自己的將來在這方面的產品設計。這是在未來,隨着理財專業化,子公司獨立出來之後,實際上在這方面會有優勢。
再一個就是服務手段的提升。這次疫情爆發以後大家説這是一個考驗,其實這次疫情對金融服務,不光是對銀行業,對金融服務的線上化能力都是一次壓力測試。經過這次壓力測試大家都意識到了線上化服務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應該説商業銀行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努力,有很多的金融服務手段都是通過線上化。現在我們説在財富管理線上化這方面,我們自己不僅僅是提供把一些傳統產品線上化的服務,其實還應該有一些產品本身就是依託數字化基礎,依託線上化的客户提供本身就是數字化的產品。另外線上化服務,我覺得還有一個是商業銀行目前廣泛在做的就是打造我們的開放平台。其實就是開放銀行建設。開放銀行其實就是把我們的能力,一個是系統,一個是前面提到的帳户體系,把它輸出技術,嫁接到其它的合作機構、客户、平台,這樣使得我們的客户無論是財富管理客户也好還是其他客户也好,在業務辦理過程當中,儘管看不見銀行,但是時時處處能夠接受銀行的金融服務。這是在未來金融科技領域更加場景化的服務,無縫的銜接,這個是未來我們要做的,而這一點恰恰也是我們比較有優勢的,現在已經開始做了。
總之未來商業銀行在新的形勢下有很多的可拓展空間。要真正實現這些,能夠做到和其他的財富管理市場上其他類的專業機構有效競爭,我們自身能力還要培養。
我就跟大家分享這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