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貸款新規徵求意見(三)|銀行系金科迎來利好 專家建議上調貸款額度限制
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訊,近日,《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徵求意見稿出爐,這讓市場再度對銀行業未來在互聯網貸款期許滿滿。而金融科技的應用,已經讓銀行互聯網貸款在貸前、貸中、貸後都更為先進。
有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貸款實則用到很多金融科技,銀行互聯網貸款的規範,也為金融科技的發展埋下伏筆,利好銀行系的金融科技板塊。有業內人士甚至猜測,未來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或金融科技研究項目主體,或將有望登陸科創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首批進入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的6個項目中,就有3個項目與互聯網放貸有關。
不過,由於金額的限制,聯合放貸模式雖然被監管允許,但可做空間不大。有專家建議,應適度調整相關額度,以給更多空間。
限制貸款流向?金融科技已有效果
“互聯網貸款監管的大框架已經初步形成,未來銀行業互聯網貸款肯定會迎來進一步增長,這是勢必會帶動金融科技的發展。”有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如今在銀行的互聯網貸款中,金融科技的含金量越來越高,並且已經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不少大行的自有技術實則比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更先進。
如在貸後管理上,金融科技應用的效果已經有所顯現。
在徵求意見稿中,監管重點對貸款流向進行了規定:商業銀行應當與借款人約定明確、合法的貸款用途。貸款資金不得用於購房及償還住房抵押貸款;股票、債券、期貨、金融衍生產品和資產管理產品等投資;固定資產、股本權益性投資;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用途。
雖然此前監管曾多次強調,消費貸款、經營貸款等嚴禁進入股市、樓市,並且已經在近年加大了對銀行的處罰力度,但不少銀行人士表示,貸後管理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環節。
“與一年前相比,現在想要再把經營貸倒出來挪為他用,已經不容易了。”一位做小微企業服務的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現在銀行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技術運用廣泛,追蹤貸款去向已經不算太難。而此前不少從事專業套現的企業,也因為銀行技術的提升而減少。
以農行進入監管沙盒的微捷貸為例,該項目就包含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技術。
據介紹,農行將利用行內外數據對企業進行多維度畫像,科學設計授信模型,精準洞察 融資需求,有效管控信用風險。實現信貸業務申請和交易的實時監控和精準攔截,提供涵蓋事前防控、事中控制和事後分析與處置為一體的全流 程信用風險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區塊鏈技術也為銀行未來線上貸款開闢了更多可能性。在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的首批項目中,就有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貸款項目。
根據工行進入監管沙盒的項目介紹顯示,該項目是基於物聯網技術採集產品的生產 製造、質檢、庫存、物流、銷售等 全生命週期特徵數據,不可篡改地記錄在區塊鏈上,並接入工行物聯網服務平台及企業智能管理系統 (ECSP),實現產品全鏈條質量管 控與信息透明。 這意味着從從一開始就將貸款信息上鍊且不可篡改,在這樣的生態下,每一筆貸款的走向都將十分清晰。
允許聯合貸款?聯合貸款發展空間或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徵求意見稿還允許銀行聯合放貸。所謂聯合貸款,就是多家持牌金融機構一起為同一客户進行貸款。不過,徵求意見稿還規定,商業銀行對單户用於消費的個人信用貸款授信額度應當不超過人民幣20萬元,到期一次性還本的,授信期限不超過一年。
有金融業內人士直言,正因為有20萬的額度限制,這留給未來聯合放貸的空間並不大。
“從借貸業務角度來講,20萬的授信並不等於借款人能拿到20萬,單筆實際放款額度會在20萬之下。”柒財智庫高級研究員畢研廣表示,就聯合授信模式而言,各家持牌機構出資一同發放貸款,也同樣在20萬額度之下,留給聯合放貸的空間實在是太小了。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董希淼則建議,將單户用於消費的個人信用貸款授信額度調整到50萬元以上,期限調整為3年。
“目前各家銀行普遍開展互聯網模式的汽車類個人貸款,汽車屬於大宗、高端消費品,一般而言貸款金額較高,貸款期限較長。”董希淼表示,實踐中,一般分期產品普遍在24期以上。如果將貸款金額限制為20萬元、期限限制為1年,將使互聯網貸款無法適應更多消費場景的需要。
此外,聯合貸款的雙債權人模式也備受熱議,業內人士建議對此進一步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