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1家非上市人身險退保金合計達2500億元 預計今年退保額將較為平穩
本報記者 冷翠華
根據非上市險企近期發佈的年報統計,2019年,71家非上市人身險退保金合計達到2500億元,整體依然維持在高位,其中,9家公司退保金超一百億元,部分險企的退保金額高於保險業務收入。對此,分析人士認為,退保金維持高位,主要原因還是由於前幾年的產品結構和銷售渠道調整到現在的反映,不過隨着行業整體轉型發展的深入推進,預計今年的退保壓力相對較小,退保額也將較為平穩。
預期中的退保
年報數據顯示,某人身險公司去年的退保金額為567.3億元,同比上升25.9%。對此,該公司解釋道:“公司2016-2017年主銷的傳統型產品2019年集中到達預期存續期,退保增多。”
事實上,與上述險企面臨相似境遇的公司並不在少數。從行業整體來看,全年71家非上市人身險退保金合計達到了2500億元。
對此,萬聯證券研究所研究總監、金融組負責人喻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保險業退保金整體依然處於高位,部分險企退保金增幅較大,主要原因是前幾年銷售的期限較短的產品仍處於退保週期中,由於銷售時點的原因會使得部分公司在某個年度出現較高的增速。
退保對人身險公司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退保金額如果十分巨大,肯定會對公司的流動性帶來壓力。針對中小公司而言,其抗風險能力相對弱,加之去年開始保費增速逐步回落,所以不排除個別保險公司短期內有流動性負缺口的可能。
2013年以來,保險行業的高額退保一直備受關注。不過,喻剛表示,保險行業最近幾年一直在調整業務結構,流動性情況已有明顯好轉,高退保率的產品佔比逐漸下降,特別是大型險企,目前已基本沒有存量的中短存續期產品,行業整體的退保壓力並不大,具體公司之間存在一定分化,大型險企業務結構較為多元,轉型較早,目前已基本度過退保高峯,但對於少數業務結構較為單一且資產負債匹配較差的公司,退保金維持高位確實會對流動性形成一定壓力。總的來看,行業整體的風險較小,即使有局部風險也可控。因此,預計2020年行業退保情況整體將較為平穩。
發展模式不能一概而論
退保金高企無疑會對險企的現金流產生一定影響,退保金額較大的險企需要較大新進資金來應對流動性風險,也就要求新增保費收入較高,形成較大的新業務壓力,這也是此前部分主要依賴投資型業務的險企轉型發展保障型業務面臨的困難。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險企將再度面臨發展模式的選擇,如何平衡好保障型業務和投資型業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大問題。
喻剛表示,消費者購買保險主要是滿足其風險保障和財富管理需求,從產品角度看分別對應保障型業務和儲蓄型業務。通常來講,保障型業務的利源結構較為均衡,非利差來源貢獻較大,對投資端的要求(負債成本)相對較低,而儲蓄型業務更多依賴利差,負債成本相對更高。至於保險公司發展模式的選擇,到底是保障多一點還是儲蓄多一點,不能一概而論,需要綜合考慮公司的戰略目標、市場定位、投資水平、資產負債管理等因素。
周瑾也認為,走哪一條路都會有壓力和挑戰,保障型業務更加考驗保險公司的產品定價、客户選擇、風險管理以及運營效率等能力,而投資型業務則主要面對如何與大資管行業其他玩家競爭,如何把握投資機會和控制風險、如何打造符合自身特點的投資產品和投資能力。“保險公司無論選擇哪種發展模式,最重要的是與其戰略與偏好匹配,並具備相應的能力。保險公司每次業務策略的變化,並不是策略本身的好壞,而是其對未來形勢判斷和戰略方向調整的結果。”周瑾説道。
(編輯 張偉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