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導致的全球經濟和金融動盪仍未結束。
隨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將2020年全球GDP增速預測下調至-3%,為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努力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已成各國各行業的首要任務。
在此戰“疫”關鍵時刻,“2020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特別策劃於5月16日在線上召開,嘉賓雲端連線,共議“金融戰疫,共克時艱”。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雖然疫情衝擊下中國經濟發展存在諸多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但是中國有能力應對好此次挑戰。
全球進入負利率時代
疫情首先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發達經濟體短時間內採取了大規模的貨幣和財政對沖政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分析,各國雖然在具體政策措施方面有些差異,但本質上還是圍繞救援、紓困、復興等方面進行,主要針對的是實體企業和居民生活。
不過,肖鋼同時指出,這些史無前例的救助政策雖然為企業及居民雪中送炭,但後遺症也不容忽視,發達經濟體整體已進入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時代,債務負擔進一步加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發表主旨演講 中國財富網 李林攝
疫情還影響了投資者預期,全球金融市場在2020年2月下旬至4月迎來一波劇烈動盪,發達國家股市和原油等風險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在市場最動盪的一段時間裏,發生了股、債、油、黃金價格的全面下跌。
隨着各國央行大規模出台的流動性支持,市場開始穩住並反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分析,現下市場屬於典型的大跌後,再以超強勁的流動性支持穩住經濟,繼而市場出現情緒變化的反應。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發表主旨演講 中國財富網 李林攝
針對下一階段的市場走向,朱民認為,要看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發展看疫情。目前,疫情正在向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轉移,如巴西、印度,非洲等。而受制於治療速度等因素,第二波疫情在秋冬季反彈的概率在上升。“只要疫情還在發展,它對經濟的衝擊和影響就會不斷加深,股市就會不斷調整。”
中國應對疫情有獨特優勢
疫情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貨物出口三大需求分別下降16.1%、15.8%、6.6%;GDP增速下降6.8%,創下改革開放以來最低水平。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名譽院長周小川表示,中國已出台了相當多的宏觀政策和金融政策來應對疫情,其間有很多創新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包括大規模的流動性支持、及時有力的貨幣政策組合拳等。其中部分政策是針對提振總需求,也有部分功能是代行救助,總體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名譽院長周小川
肖鋼也指出,中國應對此次疫情有獨特優勢,即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潛力,潛力的釋放會形成巨大的供給能力和需求能力,有力支撐短期疫情應對、長期高質量發展。
同時,中國有足夠的政策空間,迴旋餘地也很大,經濟的發展、就業的市場也具有很強的韌性。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表示,中國應對疫情衝擊做得很棒,美國主要靠失業保險救濟民眾,但歐洲和中國的政策明顯更好。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具體分析,中國使用了諸多金融手段來穩定金融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致辭 中國財富網 李林攝
從總量看,今年以來,央行三次降準釋放長期流動性1.75萬億元,出台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累計規模達1.8萬億元,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釋放流動性約2萬億元,保持了流動性的合理充裕;從價格看,利率水平整體下行,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人民幣匯率水平亦較為穩定。
中國經濟如何彎道超車
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巨大挑戰,中國如何守住基本盤,並藉機彎道超車就成為關注的焦點。
周小川表示,我們需要金融市場和金融行業提供更加接地氣的金融服務,需要更好地對接財政政策,畢竟疫情帶來的問題,除了總需求、供應鏈外,還包含了需要救助的危機。
他建議,金融機構需要有原則明確的機制設計,能夠執行到基層,同時還應加強應急功能。另外,風險承擔機制越明確,執行越有利,要設立足夠好的激勵機制,檢查和監管機制也要相應跟上。
不過,周小川同時提示,寬鬆的流動性也可能在未來產生一定的副作用,貨幣政策要節約彈藥,防止出現“搭便車”的現象。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要更加有效,救助也要更精確和具針對性。
張曉慧認為,接下來中國金融要在兩方面發力:一方面要持續歷練抗風險的能力,防範境外金融風險向境內傳遞;另一方面,更要突出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在助力經濟復甦上繼續發力,幫扶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