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大有可為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財經

新華社新加坡6月1日電專訪:中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大有可為——訪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顧清揚

從經濟效率和經濟安全相平衡的角度去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於分散風險和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平穩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日前接受新華社專訪時這樣説。

顧清揚指出,國內循環是關鍵性主體,可以創造一個相對穩定和可控的環境,以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及促進產業鏈和需求鏈的轉型升級。

顧清揚説,當前國際形勢凸顯完善國內循環體系的緊迫性。新冠疫情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對海外需求端的衝擊,外貿需求突然大幅下降,外向型企業一時難以找到國內的替代需求。即使在疫情過去之後,來自歐美市場的需求也會持續減弱。因此,國內需求鏈的建設是國內經濟循環的一項重要內容。

他指出,從國內消費需求看,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和龐大中等收入羣體的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國內需求體系的建立,不僅要為國內外向型企業提供出口轉內銷的新出路,也要為國內企業提供強大的利潤保障,這是確保國內產業鏈和供應鏈建設的重要環節。沒有消費市場的需求,企業就會失去發展和創新的動力。

顧清揚建議,儘快在國內建成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和需求鏈以及相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加強東中西三大區域之間的資源循環,特別是大力推動西部地區快速發展。

顧清揚認為,中國巨大的市場容量可滿足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的要求。中國目前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已佔據重要位置,圍繞產業鏈所形成的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體系是全球最完整的,由此形成了強大的企業生態系統,集產業配套、融資、生產性服務、開放性研發和高素質勞動力供給於一體,能為商業活動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這是吸引跨國公司最強的磁性和黏合劑。“中國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核心的新興基礎設施建設,也會為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顧清揚同時強調,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是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的關係。當國內的循環通暢了,中國才可以更好地深度參與國際大循環,也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取新的競爭優勢。中國國內的循環系統穩定了,也有利於全球經濟循環的穩定性。反過來,參與國際循環有利於中國企業進行全球化佈局,也為國內的經濟循環創造更多的機遇和提供發展的外部動力。

他建議,未來中國參與國際循環,除了繼續參與傳統國際分工和生產的南北流向循環外,也可以另闢蹊徑。比如,“一帶一路”建設就是一條開闢東西流向的新國際循環,它並不排斥原有的南北流向的循環,而是對原有體系的補充。通過這兩種互補的循環體系,中國可以同時加強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聯繫,將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緊密聯繫起來,為全球化注入新動力。

顧清揚還提到,雖然全球資源的循環最有利於資源效率提高,但在當前全球化受到地緣政治嚴重干擾的情況下,全球範圍內的循環面臨極大不確定性,因此,開闢國際區域範圍內的合作尤為重要。例如,中國可以與東北亞和東南亞合作,形成緊密的區域產業和供應鏈整合。

顧清揚表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長期戰略,相應的制度建設和改革措施必須先行。加快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加大開放力度和採用國際最佳實踐,按照國際最高標準打造營商環境,為企業提供平等競爭環境等,最終都取決於中國內部體制機制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