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品牌謀上市 中茶要過幾道坎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財經

本文轉自【北京商報】;

近日,證監會網站公佈了“中糧系”茶企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茶”)的招股説明書。招股説明書顯示,中茶將募集5.4億元用於雲南普洱茶基地和營銷網絡以及品牌建設。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背靠中糧,中茶擁有產業鏈方面的優勢,但中茶需要解決日益增長的存貨量以及競爭力不足等多個問題。

融資5.4億元

招股書顯示,中茶上市將募集5.4億元用於擴產能、建品牌。涉及的項目包括雲南普洱茶產能建設項目,使用資金2.9億元;營銷網絡及品牌建設項目使用2.5億元資金。

中茶方面稱,募投項目實施後,預計可實現緊壓茶加工產能3000噸/年,小包裝普洱散茶加工產能500噸/年,滇紅茶加工產能250噸/年,快速提升公司普洱茶及滇紅產能和市場佔有率。同時將增強品牌的認知度和影響力,強化公司的銷售渠道、網絡建設、品牌形象。

據瞭解,中茶的業務分為品牌茶和原料茶兩部分。前者以經銷為主,旗下包括核心品牌“中茶”及“海堤”“猴王牌”“蝴蝶牌”“百年木倉”等子品牌,渠道包括傳統渠道、門店渠道、電商渠道、商超渠道以及特通渠道。原料茶則以直銷為主,根據下游客户需要提供茶原料,主要客户包括統一、農夫山泉、三得利、今麥郎等國內外飲料生產企業。

目前,中茶擁有廈門、福州、泉州、雲南、湖南、廣西加工基地,截至2019年底,中茶自有產能超過3萬噸,同時還通過委託加工的方式擴大產能。不過,中茶的產能利用率並不高。2019年,中茶產能利用率僅為58.71%,遠低於2018年和2017年的74.22%和70.05%。

對於中茶謀求上市,戰略定位專家、九德定位諮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認為,中國茶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小罐茶、竹葉青、八馬等茶企紛紛入局,通過產品和品牌創新擴大市場份額,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茶感受到了危機,需要通過上市融資達到擴大市場份額的目的。

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茶葉年消費量達到202.56萬噸,較前一年增長11.5萬噸,增幅為6.02%;國內市場銷售額達到2739.5億元,銷售均價為135.25元/公斤。

不過,中茶在招股書中稱,從茶行業整體來看,中茶產品的整體市場佔有率仍然不高,未來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且融資來源主要是銀行貸款,融資渠道單一、融資金額有限。

存貨壓力大

上市融資擴大銷售網絡也有助於降低中茶的存貨壓力。數據顯示,2017-2019年,中茶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6.6億元、7.1億元和9.7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逐年增加,分別為38.38%、39.64%和45.75%。

中茶方面表示,隨着公司生產經營、銷售規模的擴大,公司存貨規模呈快速增長趨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存貨跌價風險和資金佔用壓力。

對於存貨增加的原因,中茶方面稱,存貨主要由於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及庫存商品的增加所致。其中,2017-2019年,中茶的毛茶原材料存貨額分別為2.7億元、2.56億元和3.13億元,整體保持上升的趨勢。

“究其原因是需要根據配方與工藝標準將不同產區、不同供應商、不同年份、不同季節、不同發酵程度的原材料按照特定比例進行拼配,改善和豐富茶葉的口感、香氣、滋味等,使茶葉的感官指標、理化指標符合企業標準,實現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一致性。所以就增加了原材料的儲存量,保證產品質量穩定性。”中茶在招股説明書中進一步表示。

就自制半成品的增加,中茶解釋稱,由於增加了六堡茶產能和花茶產能,進而導致六堡茶和花茶半成品的儲備增加。

2017-2019年,中茶庫存商品的賬面價值分別為2億元、2.37億元和3.46億元,保持逐年上升的趨勢,中茶稱,中茶雲南加強了傳統渠道、特通渠道等銷售渠道的建設,銷售收入快速增長,需要提前備貨;並且中茶雲南建立了普洱茶產成品戰略庫存,以滿足市場需求。

對於存貨增加,中茶也提醒稱,如果未來茶葉市場需求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可能導致公司存貨的可變現淨值降低,中茶將面臨存貨跌價損失的風險,從而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就中茶上市的原因以及面臨的挑戰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採訪了中茶,但截至發稿,對方並未給予回覆。

競爭力偏弱

在香頌資本董事沈萌看來,中茶在經營管理、營收業績等方面缺乏靈活性和競爭力。據瞭解,1949年11月,中茶前身中國茶葉公司成立,經過70多年的發展,中茶的體量並未實現較大的發展,難以與一些後起之秀抗衡。

2017-2019年,中茶年收入從12.2億元增長至16.2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15.11%,實現持續較快增長。但是,從目前的體量看,2014年創立的小罐茶在2018年實現了20億元的銷售規模。2011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茶企天福2019年收入為17.97億元,淨利潤達2.73億元。並且,兩家企業的銷售都以線下店面為主,其中小罐茶擁有600家專賣店、2000家合作煙酒店和3000家合作茶葉店。

中茶的渠道仍以批發市場、茶城等傳統渠道為主,2019年收入7.76億元,佔比達48.88%,但這些渠道的形象和品牌影響力難以與直營店相比。中茶的門店渠道收入僅為2.31億元,佔比僅為14.54%。

對此,徐雄俊認為,近兩年小罐茶、竹葉青通過傳播和店面佈局,在消費者認知中樹立了高端品牌的形象,中茶雖然擁有眾多品牌,但品牌力非常弱,消費者的認知不足,導致中茶“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就中茶產品而言,其主要產品包括烏龍茶、普洱茶、花茶、紅茶、六堡茶、白茶、安化黑茶、綠茶及相關製品等,主要收入來源為烏龍茶。2019年,烏龍茶的收入為4.8億元,佔比30.24%。

不過,市場上的主流產品為綠茶。2019年,行業中的綠茶銷售量為121.42萬噸,佔比60%。但中茶的綠茶產品在2019年銷售額僅為7873.03萬元,佔比僅為4.96%。另外,由於茶水飲料市場增長緩慢,中茶原料大客户的紅茶銷售量有所下降,紅茶在2019年的銷量較2018年下降19.62%。

未來,中茶麪臨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徐雄俊分析稱,茶葉市場存在“有好茶,無名牌;品牌多,同質化嚴重”的現象,茶葉行業集中度也相當低,行業將進入一個整合期,中茶麪臨的競爭將更復雜。

北京商報記者 李振興/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