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堅持包容、普惠的全球化才能使世界經濟穩步前行
關於全球化,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就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包括這次疫情之後,全球化遭遇逆風,這是一個大的背景。
第一,2008年以來,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孤立主義更加嚴重。雖然每次人類經歷一次大危機之後,各國都提倡要聯手、要互助、國際宏觀政策要協調,金融危機當時也是這樣呼籲的,這次疫情期間也提出各國要聯合抗疫。但是我認為實際情況是恰恰相反的,每一次遇到大的危機或這種疫情的大災難,恰恰是保護主義越來越嚴重,2008年以後實際就是這樣的狀況,保護主義加劇。
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保護主義的措施一共是736項,較2014年增加了近50%,2017年又增加了837項,現在實際上是越來越多,不斷地出台。我在前段研究數字貿易問題時發現,保護主義措施是一路走高。可以看到,我們在強調開放,但是保護主義的限制越來越多。從發達國家來看,在貿易、投資、創新、產業方面不斷地出一些新的規則和標準,尤其是許多限制措施是針對中國的。應該説,特朗普政府以來,美國是逆全球化引領者,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後貿易保護主義有增無減,尤其是單邊主義和霸凌主義,不斷向各國採取貿易摩擦,加重關税、非關税壁壘、投資限制等等。WTO的多邊體制遭遇到嚴重挑戰,全球的價值鏈體系也受到嚴重的影響。
投資限制主要是國家安全審查為由。比如,美國對外資進入國防、航空、海運、電信、金融、能源、資源開發、原子能開發、製造業等都有限制性的措施。歐洲議會2018年5月份通過對部分關鍵領域和行業的投資進行安全審查,通過了新的議案。範圍由安全和公共秩序領域擴大到媒體、能源、供水、交通網絡等等,另外還有汽車、鐵路、航空航天、信息技術都被列為關鍵和戰略技術。這個議案還把歐盟企業是否在外資來源國享有對等的市場準入作為安全審查的先決條件,要求對等開放。在疫情之後又提出了對國外投資的補貼問題進行審查。
這些非常明顯是針對中國。我前年帶課題組到美國和歐盟進行了一些調研。美國和歐盟在對待中國的限制,國家安審的限制,包括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等看法大體是比較一致的,包括要求中國擴大開放服務業等等。
第二,美國霸權主義給全球經濟治理帶來空前挑戰。美國現在不斷地在退羣。在美國優先戰略的驅動下,採取了一系列的退羣行動,主要都是基於美國優先的理念,認為在這些國際組織中都吃虧了。
記得我前年到美國調研,講到美國為什麼退出萬國郵聯,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小包裹把美國的郵政市場搞亂了,美國的郵政市場是國企,政府要給很多的補貼,我們的跨境電商很多是通過萬國郵聯的渠道,增加了美國國內郵政的負擔。所以美國覺得吃虧了,認為中國的小包裹把秩序給攪亂了,所以也不願意幹了。
另外,公然違背WTO規則,挑戰多邊體制。特朗普認為美國在WTO這裏吃了大虧,中國佔了大便宜。正如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陳炳才老師所説,現行規則發達國家也不滿意,發展中國家也有意見。其實美國之所以不滿意,核心的一點就是認為吃虧了。因為他們認為,全球化的發展最大的受益國就是中國,最吃虧的就是美國,基於這樣的一些理念美國就不斷地挑戰,顛覆現有的秩序。在各種條約、國際組織中減少承擔義務,給國際治理帶來更多不確定性,事實上削弱了多邊平台的協調效果。結果是它自己建立起來的戰後秩序被自己不斷地挑戰,不斷地顛覆。
我認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逆全球化。最主要的一點是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內化和區域化傾向,這大概是未來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重組的方向,可能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大家會吸取這次疫情的教訓,更多的涉及到民生的、安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可能會拉回到國內。更多的可能會把產業鏈和供應鏈在一個區域內,比如説,在亞洲、北美、歐洲三大板塊區域內來進行配置,這樣的概率可能會增大。實際上是削弱了全球化的發展。另外,金融債務風險更加積聚。去年全球債務超過了250萬億美元,全球的債務風險空前積聚。很多機構預測,這次全球的經濟大衰退不會亞於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我們現在遭遇到的全球化環境和整個國際化環境挑戰是非常大的。
第三,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博弈進一步加劇。博弈的複雜性、艱鉅性、長期性將會伴隨着整個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這不是一段小的時間,一直到本世紀中葉。這是我們遇到外部環境的很重要的挑戰。美國對於中國已經是憂心忡忡,對我們全面遏制的勢頭恐怕是不會改變的,我們必須要做好這樣的一些準備。美國前副國務卿霍馬茨先生曾經講中美關係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中國已經從依靠勞動密集產業競爭的國家發展成為在高端技術領域與美國展開競爭的國家,並且通過這些技術極大增加了中國在安全和軍事上的實力。另外,美國希望中國在政治上與美國和西方國家融合的想法落空。這兩個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2018年以來,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貿易摩擦尤其是針對中國。現在涉及貿易、投資、金融、科技、安全等方面,出口管制、留學限制等,不斷地挑釁和找麻煩。實際上就是“脱鈎”,這是美國非常明確的想法。美國脱鈎首先想在技術上脱鈎,技術脱鈎最核心的是學術脱鈎。在科技領域限制中國留學生、限制訪學、學術交流等,實際上都是為了學術脱鈎。美國有一個明確的觀點,他們認為中國在應用創新方面在世界上做得非常好,但在基礎和基礎理論上做得非常差,沒有太多的原創性的成果,原創性成果主要來源於美國和西方國家。他們認為,如果在學術上跟我們脱鈎,中國就不能夠獲取技術創新理論前沿的種子,所以在若干年後就會在技術上落後。
歐盟也把我們視為競爭者。歐盟認為,我們已經是全球規則重要的參與者和技術力量的領先者,尤其要應對來自中國企業的競爭和挑戰。這些都是對中國戰略定位的一些變化。但是,對於歐盟和美國要有一個區分,在技術上歐盟首先還是防範美國的,其次是防範中國,這實際上為我們和歐盟的技術創新合作和共同發展都帶來很大的空間。
第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的長週期低速增長,還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衰退,將來會進一步導致逆全球化。IMF在4月《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20年全球增長率下降到-3%。美國為-5.9%、歐元區為-7.5%、中國為1.2%、印度為1.9%。世界貿易組織4月8日發佈的貿易統計與展望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將可能導致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總額大幅下降13%-32%。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就業比例來概算一下,今年GDP增速至少要保持3%-4%左右的增長,我們才可以完成保就業的目標,應該説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此外,投資動能減弱和引資競爭的並存。在將來可能會是長期的過程,發達國家希望更多的產業鏈、供應鏈回到本土,發展中國家也會帶來更多的引資競爭。
第五,全球化可能加劇貧富分化。美國這次疫情非常明顯,得病和死亡率高的主要是老人、黑人、窮人,從美國可以看出貧富分化非常嚴重。全球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隨着數字技術發展的不平衡也可能會加速發展的不平衡,因為美歐發達國家仍然在數字技術領域保持領先的,在數字貿易規則方面仍然希望繼續主導。
第六,人類面臨的安全性風險挑戰更大。能源、資源、網絡、環境治理、氣侯變化、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宗教勢力等等,這些安全性風險的挑戰越來越大。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就能充分體現這個問題。還有非洲的蝗蟲災害也會帶來一些國家今年的糧食風險。
那麼,未來全球化的願景是什麼?我認為,和平和發展仍然是兩大主題,尋求和平和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包容、普惠、平衡、合作、共贏是未來全球化的主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未來全球化的中國道路和理念,這應該就是人類的共同價值觀,命運共同體其實是基於人類的普世價值觀。
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不可阻擋,因為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發展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這就是當前時期有別於最初時期全球化的本質區別。全球以中間品貿易為主的結構決定了各國貿易和投資的相互依賴性,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已經成為公共產品這一本質特點,這種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緊密依存和相互聯繫從客觀上決定了全球化不可逆轉。
新技術的發展將對全球化的治理體系、規則、標準等變革產生迫切的要求,尤其是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對全球治理體系、貿易規則、技術標準、制度標準都將產生根本的影響,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變革主要是基於數字技術發展產生的。
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要求更多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過去二戰剛剛結束後的情形不同。那時,發達國家佔主流地位,發展中國家很弱小。但是,現在力量對比發生了明顯變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0%,這些國家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接近40%。根據IMF的數據計算,2018年E11的GDP增長率約為5.1%,“金磚五國”GDP佔全球比重的24.32%,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到2035年全球城市化率將達61.7%,主要來自於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加速。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預計到2025年新興市場將消費全球近2/3的製成品,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將佔全球消費總量的50%以上。
全球化發展到今天,世界仍然是極其不平衡的,而且矛盾更多、更充分、更復雜。因為,發展中國家追求的是發展權,發達國家追求的是主導權,也就是維護二戰以來的秩序和地位,改革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去進行,尤其是在新規則構建方面仍然希望謀求主導地位,這是矛盾的主要原因。但是,全球化的發展已經無法讓任何一個國家迴歸到閉關鎖國的時代,這是不以人的客觀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只有堅持包容、普惠、平衡、合作、共贏的全球化才是人間正道,才能使經濟全球化穩步前行,惠及世界各國人民。(中新經緯APP)
王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