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兩年後,小米股價重返發行價,年輕人準備解套了嗎?
“我們這兩天正在關注這個事情呢,在糾結是要解套還是繼續持有。”小米前員工、同時也是小米股票持有者的大童(化名)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7月10日上午,在過去連續7個交易日有6天都在上漲的小米股票,終於一度站上了17港元大關——這正是兩年前的幾乎同一天(2018年7月9日)小米上市時的發行價。
當時,剛剛入職小米三個月的UI設計師大童,花了5萬多港元,買了小米3000股股票。然而上市當天,股價就告破發。上市一週年時,股價已接近“腰斬”,大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呼“連看都不敢看”。從“年輕人的第一隻股票”到“年輕人的第一次套牢”,小米股價長期疲軟,讓不少投資者叫苦不迭,而現在,他們又要面臨新的抉擇:是要解套離場,還是繼續持有?
“想解套,是因為對小米確實沒有信心,但畢竟持有了這麼長時間,馬上解套心裏多少還是有些不甘吧,還是想看看是不是能多少帶來一些收益。”大童表示,她決定下週再看看走勢。
“賺一倍”夢想破滅
小米股價走過一條“深U”曲線
“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2018年7月9日上市首日盤後的慶功宴上,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放出豪言。如果説上市首日的破發還只是一個不好的兆頭的話, 那接下來的“跌跌不休”則是結結實實地上演了一場“慘劇”。在7月18日摸到22港元的歷史頂點後,小米的股價便一路下行,並在2019年9月2日下探到8.28港元的谷底。
小米股價的疲軟,並非沒有預兆。隨着上市的腳步越發臨近,各方透露出的小米估值依次滑落:從風傳的2000億美元,到投行預測的1000億美元,再到承銷商給出的750億-850億美元,直到最終上市時鎖定為539億美元,不僅低於此前550億美元的估值底線,距離其四年前融資時的450億美元也沒有高出太多。
作為同股不同權企業香港上市第一股,小米開了同類企業赴港上市的風氣之先。不過,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小米在2018年7月登陸港股,並沒有趕上好時候。全球和國內手機市場在2016年達到頂峯後進入持續下滑週期,這些拖累了小米在上市前的估值和上市後的股價表現。
外部環境不理想的同時,小米自身的業績表現也難以令投資者滿意。在國內市場,根據IDC的調研數據,小米手機2018年的全年出貨量為5200萬台,下滑了5.6%。2019年,小米的全年出貨量則驟降至4000萬台,錄得21.2%的巨幅下滑,份額下滑到10.9%。小米長期以來主打性價比和低價機型的戰術,讓它的硬件利潤始終保持在很低的水平;而作為主要利潤來源的互聯網業務,其比重也長期沒有超過整體的10%。
業績不夠,回購來湊。面對低迷的股價,小米在兩年多的時間裏進行了超過40次股票回購,累計金額超過30億港元。在內外部環境沒有根本改善的情況下,回購股票帶來的股價上漲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300億港元回購計劃刺激股價
疫情下手機銷量逆勢增長
6月23日晚間,小米集團公告稱,經股東大會同意,授權董事回購不超過本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10%的股份。以小米當時的市值計算,回購金額的上限或可高達300億港元。次日,小米股價一度大漲超過9%,創五個月以來新高。隨後,小米持續走高,7月10日一度摸高至17.5港元,市值也逼近4400億港元。
“小米的股票回購計劃提升了投資者信心,對股價的上漲起到了比較大的推動作用。”Strategy Analytics高級分析師吳怡雯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過,她同時也指出,從手機業務的角度看,5G為小米手機的出貨量帶來了新的增長動能,而小米在西歐的表現也值得期待。
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也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小米今年的銷量表現遠優於大盤,一方面是產品競爭力提升,另一方面是承接了華為在海外的市場。
5月20日盤後,小米集團在港交所發佈的今年一季度業績顯示,今年前三月總收入為人民幣497億元,同比增長13.6%,經調整淨利潤達到23億元,同比增長10.6%,二者均實現兩位數增長。而境外收入也達到248億元,同比增長47.8%,並首次佔據總收入的一半。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的統計也指出,雖然第一季度全球手機市場受到疫情影響整體下滑,但小米逆勢增長,且出貨量在全球五大廠商中同比增速最快。
其實,自從2019年四季度開始,受益於超預期增長的三、四季度業績,以及5G普及紅利預期的出現,小米股價就開始進入上漲通道。股價由2019年9月低位8.28港元,上漲至疫情前第一季度的高位13港元。漲幅超過60%。
2019年經歷轉型陣痛
調整架構招兵買馬再戰高端
今年2月14日,在小米10系列發佈會上,小米第一次,也是行業第一次採用直播的形式發佈旗艦產品。
“小米10是我們過去十年積累的集大成的作品,同時也開啓了小米未來新的十年,是小米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承載着小米衝擊高端手機市場目標的第一款作品。”從雷軍這一系列的陳述裏不難看出,小米10系列身上,寄託了小米擺脱低價標籤、進軍高端市場的決心。自從2019年初開始採取小米與Redmi“雙品牌戰略”以來,小米在高端市場上並無太大斬獲,手機ASP(平均售價)也未見顯著提升。沒有一款特別能打的量產機型,成為小米被詬病的焦點。
2019年小米經歷了漫長的陣痛。在這背後,小米有一些新舉措。小米CC9 Pro成為首款一億像素的量產手機,其尊享版的相機獲得權威機構DXOMARK評出的121分的高分,首次與華為旗艦機型打平。國際語音識別和 AI 領域專家、語音識別開源工具Kaldi之父Daniel Povey加入小米,出任集團語音首席科學家。2019年全年,小米的研發投入也達到75億,預計2020年將超過100億元。
去年底開始,小米集團正式啓動管理幹部輪崗機制,最先帶頭輪崗的是原分管國際業務的集團高級副總裁王翔輪崗出任集團總裁,原集團CFO周受資輪崗管理國際部,2019年初加入小米負責Redmi品牌的盧偉冰看起來適應得相當不錯,也在本次輪崗中兼任了中國區總裁。
除了盧偉冰外,原聯想手機業務負責人常程也在今年年初來到雷軍麾下,負責手機產品規劃等職責;前努比亞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雷苗,現在是小米相機部總監;小辣椒創始人王曉雁現在是小米集團中國區副總裁;原暴風TV CEO劉耀平現在是小米電視部總經理。
今年6月初,小米宣佈前華為BG副總裁、魅族科技高級副總裁楊柘正式加入小米,出任小米公司中國區 CMO,負責中國區市場營銷戰略制定、品牌建設等工作。外界認為,楊柘此番加入小米,顯然是要服務於小米品牌進軍高端市場的計劃。
高業績低市值受到南下資金追捧
接近17港元之後股價走向仍不明朗
到今年3月19日,小米在疫情影響下股價下跌達到谷底,並橫盤至5月份。2020年一季報的發佈,顯示出了小米業績在疫情衝擊之下的韌性。財報顯示,一季度手機業務收入為人民幣303億元,同比增長12.3%。銷量達到2920萬部,同比增長4.7%。受益於小米10系列等高端型號的熱銷,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ASP)也同比上升7.2%。互聯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8.6%,達到人民幣59億元,佔總收入比也創下新高,達到11.9%。
從5月份開始,小米股票在10港元股價水平上開啓第二輪增長期。在7月3日到7月8日一週之內,股價相繼突破14港元、15港元和16港元關口。
資金紛紛通過港股通南下買入港股低估股票,這也對小米的股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進入7月,南向資金多日連續超過10日買入小米股票,累計買入金額超過50億港元。
近期,恆生指數有限公司董事兼研究及分析主管黃偉雄還透露,恆指公司正在考慮及籌備類似“港版”的納斯達克指數,如果能夠被納入該指數,小米的股價或將迎來進一步利好。市場大盤的樂觀預期和小米本身的業務表現兩重因素疊加,讓機構對小米的業績預期也水漲船高。自2018年上市之後,一直堅持給小米“跑輸大盤”評級的美銀美林,在小米宣佈產能恢復後的4月份,上調評級,由“跑輸大市”上調至“買入”,對應目標價由9.4港元調高至14港元。
7月3日,國元證券發佈研報表示,強調小米的5G紅利預期不變,給出買入評級,目標價16.58港元。國元證券認為,小米憑藉率先推出千元5G手機,有望拔得中低端5G手機市場先機,同時在AIoT領域的固有優勢不變,高效的銷售和獨特的生態鏈商業模式可支撐業務繼續成長。
“在樂觀的背後,我們對其在印度的表現有顧慮。印度是小米最重要的海外市場,疫情和中印摩擦對小米當地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Strategy Analytics高級分析師吳怡雯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長期以來,小米都是印度市場佔有率第一的手機品牌。
經過一整個交易日的交易,小米股價最終報收於16.9港元,離17港元的心理關口失之毫釐。徘徊在17港幣大門口,小米又到了證明自己的時候:是繼續挑戰22港幣的歷史高價,還是轉身掉頭向下?
“身邊看好和不看好小米的朋友都挺多。”被套兩年的大童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就先持有着吧,萬一能有收益當然更好不是嗎?”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許諾 編輯 徐超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