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期,多地採取消費券補貼方式促進消費回暖,但“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伴隨搶券熱潮,一些“羊毛黨”利用監管、技術漏洞,將消費券套現、交易,獲取利益。目前,這一現象已經引起監管部門警惕,多地正不斷完善消費券使用辦法。鄭州等地針對這類現象發佈通告稱,將追究消費券套現者的相關法律責任。(5月14日新華社)
此前有報道稱,目前全國有170多個地市發放消費券,累計發放消費券超過190億元。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在疫情期間,諸多消費領域一度“冰凍”,疫情在國內得到基本控制之後,為了儘快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提振消費,促進消費回補,多地採取了發放消費券的方式來促進經濟復甦,這同時也是一種民生利好,具有明顯的民生屬性。
但消費券卻吸引來了“羊毛黨”,“羊毛黨”利用技術手段囤券,如有人寫程序、開外掛搶券;通過虛擬IP地址或虛擬定位,繞開消費券領取的地域限制,在全國範圍內組團搶……“羊毛黨”偽造消費,與商家合作套現。最後出現了“羊毛黨”大量囤券,而普遍市民卻一券難求。各地發放了大量消費券,其中究竟有多少能夠讓消費者、企業獲得實惠,又有多少被“羊毛黨”所“瓜分”?從報道來看,顯然並不容太樂觀。
“羊毛黨”成了消費券的“最大得利者”,違背了發放消費券的初衷。不僅讓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變形走樣,大打折扣,還會損害政府、消費者、企業的利益。發放消費券本是好事,不能把“好事辦壞”。
“羊毛黨”能夠將消費券“收入囊中”,還是在於發放消費券的過程中,存在各種監管漏洞,讓“羊毛黨”能夠有機可乘。比如有相關部門就表示,消費券資金來源於多個部門,各主管部門分別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簽訂協議後,財政資金通過各部門撥給第三方,實際消費兑付資金數額從中扣除,結餘資金繳回財政,並沒有明確某一部門對消費券使用進行監管。
要用好消費券這一刺激經濟、利好民生的手段,就需要能夠彌補監管漏洞,對於惡意“薅羊毛”的“羊毛黨”要依法予以打擊,加大懲治力度,讓他們為此承擔相應的失信成本、違法成本。相關平台也要加強技術監測與風險防控能力。
發放消費券,不能成了“羊毛黨”的一場狂歡。而要讓消費券能夠落到實處,能夠凸顯民生屬性,起到促進消費回補的積極作用,這樣也才能將疫情帶來的損失降至最低,真正對經濟、民生帶來“雙重利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春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