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誰將為匯豐的惡行買單?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財經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昨日晚間,一則“深圳銀保監局同意匯豐龍崗支行關閉”的消息在網上迅速傳播,伴隨着一篇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披露了匯豐參與美國對華為孟晚舟構陷的細節。

一石激起千層浪。

其實,涉及對匯豐在孟晚舟事件中所起的作用的指控,早在去年8月份就已經出現。唯當時情形晦暗不明,各方對此的評論迥異。到今天,當更多的細節浮出水面,真相是,匯豐遠比人們能夠想象得到的,更加陰暗,更加不堪。

對匯豐的口誅筆伐,早已經汗牛充棟。而匯豐的這一波水逆,也在愈演愈烈。從今年2月份披露去年業績下滑,到今年4月份停止派息,再到5月份一季度業績中宣佈全球裁員……

隨着眼下這一波中美關係再度劍拔弩張,因華為事件而捲入漩渦核心的匯豐,目測即將迎來狂風驟雨。

因匯豐出賣客户而背鍋的總裁約翰·範寧

最近我時常在想一個問題,匯豐如此卑劣不堪的行徑,以及造成的惡劣影響,究竟誰要為匯豐買單?

這無疑是一個大哉問。

是客户嗎?當然不是。是投資者和員工嗎?也不是。他們對這一切,只能被動接受。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問,匯豐究竟是誰的?

之前在平安通過港股通渠道舉牌匯豐,成為第一大股東的時候,有不少人興奮,説匯豐是中國人的。但打臉來的太快,一家“中國人”的銀行,怎麼老是出賣中國人,傷害中國人的利益和情感呢?

要回答“匯豐是誰的”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公司治理結構入手。

從按照持股比例來看,持股比例長期超過5%的只有兩家,一個是貝萊德基金,一個是平安資管。部分年份紐約梅林銀行會冒出來,偶爾大摩會冒出來。但這三家加在一起,持股比例不超過20%。

剩下的80%的股份,按照常識,不在某個家族手裏,不在某個對沖基金手裏,而是通過各種共同基金、養老金、保險產品等產品,躺在千家萬户的資本負債表上;當然,還有些大户直接持有匯豐,每年拿固定派息,跟收租一樣,美滋滋。

因此,匯豐不是一傢俬人企業,它不是任何人的,而是一家幾乎實現了全球共有的銀行巨頭。這有點公有制的味道嗎?不!事實上,全球這些股東們,説到底都是戰略持股,不參與公司經營管理;事實上,對匯豐的話事權,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幾位高管。

而這幾位高管的持股比例是多少呢?不妨看看下圖。

匯豐的總股本是多少呢?截至2019年底之前,匯豐的全球總股本為206.91億股。而高管而言,截至2019年底持股最高的繆思成,持股數量僅為177.77萬股。佔總股本數量不到萬分之一。

第二位的範寧,即JohnFlint,持股數量為106.06萬股,佔總股本約萬分之0.5。至於當前任總裁的祈耀年,就2019年底而言,他的持股數目為44萬股,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至於2017年,情形稍微好一點。當時的大班歐智華持股數目為371萬股,大約佔總股本的萬分之1.5。

但總體上,匯豐的管理層持股,沒有一個超過萬分之五的。這是一個非常非常低的數目。説白了,匯豐這家公司,根本不是他們的。他們這點持股,幾乎和匯豐沒什麼關係。

而就收入而言,上面幾張表也展示出來了,他們的總年薪在百萬英鎊級別;2017年Gulliver的年薪為608萬英鎊;而2019年JohnFlint的收入為279萬英鎊,大概2500多萬人民幣的水平。

如果把持有的匯豐股票也算進去,則2017年Gulliver與2019年JohnFlint對應的資產,也僅僅分別為3400多萬和1300多萬英鎊,折算成人民幣直觀一點,也只有3億和1億出點頭。

這在英國和香港的社會財富水平下,最多是高級打工仔,但絕不是富豪。

因此,這些所謂的“高管”,天然會有一種拿公司的資源去冒險的衝動。贏了,體現在他們的收入薪酬上面,輸了,買單的是全世界的基金保險養老金。

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全球大國合作如火如荼,你儂我儂,這些金融機構高管的冒險行為最終賺到盆滿缽滿,但積累下來的風險,遲早會爆發出來。這樣的行為在2008年之前比比皆是,大量持有MBS的貝爾斯登、雷曼,房利美和房地美,還有玩保險衍生工具的AIG……

不勝枚舉。

在我看來,這些與匯豐構陷華為的行為,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在利用公司的巨大資源和信譽去冒險:成功了,自己撈一筆;失敗了,全民買單。

從2018年初橋水做空匯豐,到2019年中爆出匯豐出賣客户,再到今年4月匯豐因不派息導致股價再度暴跌。整個過程下來,匯豐的市值與2018年初的高點相比,還剩不到三分之一。直接的受害者,是匯豐的投資者,忍受股價下跌也就罷了,現在連派息都沒了,對匯豐的信仰奔潰了。第二位的受害者,當然是匯豐的員工。未來匯豐要在3年內裁掉3.5萬人,每個匯豐人都要在“會不會被裁”、“什麼時候被裁”、以及“下一份工作做什麼”的靈魂折磨中度過。

最近,看到匯豐的這種種不堪,我腦海中時常浮現起兩年半之前匯豐大班歐智華“傳位”給範寧的美妙場景。範寧受歐智華器重,提攜多年,視為己出;而當時的讓位場景也頗為感人。扶上馬,送一程。

匯豐前任行政總裁歐智華

然而今天來看,歐智華這一波操作,騷得很。2018年初,不僅是匯豐股價的10年高位,也是華為危機爆發的前夜。這波辭任的操作,使得歐智華不僅將持有的股票也精準套現,也從匯豐出賣客户的泥潭旋渦中果斷抽身。

當然,能夠完成這個高難度動作,背後有他的大局的判斷,聰明才智不可限量;但除了智商之外,更多的是華爾街人堅信的一個邏輯:

Befirst,besmart,orcheat.

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至於誠信、規範、職業道德這些,都只是他們邏輯的一個側面;當這些有利於我的時候,例如説你的財務數據不夠真實、你的信息披露不夠充分,他會要求你誠信、要求你規範披露。一旦不利於我的時候,這些就都成了bullshit。

不許客户欺騙你,只許你出賣客户。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站在投資的角度,這些公司的股票都是不能碰的。為什麼?因為一旦出事,沒有人會為它買單,沒有人出來擔責,沒有人力挽狂瀾——只等作鳥獸散。

沒錯,它的高管會下課,會辭職,甚至鞠躬道歉,跪下都不要緊!但前提是,在它下課辭職道歉跪下之前,早已經賺的盆滿缽滿了。

當然,我們知道,這些鬼蜮伎倆只能prevail一時,卻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一百多年的金融巨頭,幾個月內就死翹翹的,我們見得還少嗎?遠的有1931年的奧地利工商銀行,近的有2008年的雷曼。

這次,估計輪到匯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