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事情,説四遍!7月1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融委”)召開第三十六次會議,研究全面落實對資本市場違法犯罪行為“零容忍”的工作要求,並提出了包含七項內容的一攬子工作措施。這是金融委年內第四次針對資本市場違法犯罪行為的表態。
從4月7日、4月15日、5月4日再到7月11日,從“堅決打擊”“從重處理”到“零容忍”再到“全面落實‘零容忍’要求”,金融委對資本市場違法犯罪行為的四次重磅發聲,態度一次比一次嚴厲。在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委連續四次提出強化對資本市場違法犯罪打擊力度的要求,透露出怎樣的深意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理解和思考。
首先,嚴打資本市場違法犯罪行為是踐行人民性,保護投資者權益的重要體現。
會議認為,市場主體的誠信建設,事關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違法犯罪行為是資本市場的“毒瘤”,損害廣大投資者合法權益,危及市場秩序,制約資本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必須堅決、果斷、及時加以糾正。
投資者是資本市場發展之本,尊重投資者、敬畏投資者、保護投資者,是資本市場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
我國目前擁有全球規模最大、交易最活躍的投資者羣體,資本市場發展牽繫着億萬家庭的切身利益,同時,我國人均GDP即將突破1萬美元大關,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也是新時代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使命。
因此,筆者認為,財務造假、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惡性違法違規行為不僅破壞了市場生態,更重要的是影響投資者信心。必須出重拳、用重典,堅決清除害羣之馬,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其次,嚴打資本市場違法犯罪行為是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夯實市場誠信基礎和信心的保障。
近年來,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違規擔保、資金佔用、操縱股價等違法犯罪行為屢禁不止,出現了一些影響惡劣的典型案例,不僅給投資者合法權益造成了極大損害,也給上市公司的整體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上市公司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是證券市場健康有序運行的重要基礎。財務造假嚴重挑戰信息披露制度的嚴肅性,嚴重毀壞市場誠信基礎,嚴重破壞市場信心,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是證券市場的“毒瘤”,必須堅決從嚴從重打擊。
證監會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證監會累計對22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立案調查,對18起典型案件做出行政處罰,向公安機關移送財務造假涉嫌犯罪案件6起。近期還集中力量查辦了康得新、康美藥業等一批市場高度關注、影響惡劣的重大財務造假案件,起到了震懾作用。
筆者認為,給投資者一個真實、透明、合規的上市公司,就要先切除上市公司當前存在的“毒瘤”,斬斷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等違法犯罪之手,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夯實市場誠信的根本保障。
最後,嚴打資本市場違法犯罪行為是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的客觀要求。
筆者認為,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市場主體的誠信,沒有誠信的市場談不上發展,更是畸形的,因此,從打造資本市場的健康生態體系來説,首先就要清楚影響市場發展的“毒瘤”,特別是在資本市場正在全面推進的深改大背景下,更需要為改革的落地實施,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態投資環境。
同時,這次會議還有一個亮點是,由證監會會同相關部門建立“打擊資本市場違法活動協調工作小組”,形成打擊資本市場違法活動合力,共同維護資本市場健康穩定。這表明,打擊資本市場違法犯罪,將由多部門協作配合發力,打擊資本市場違法犯罪的效率將會更高。
筆者認為,金融委四次會議對嚴打資本市場違法犯罪的層層部署,將是接下來整肅資本市場投資環境的重要依據和重要契機,在全面圍堵的執法體系之下,資本市場必將迎來海晏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