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年公募股權變更不斷 睿遠、大摩華鑫接連“出手”為哪般?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財經

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 劉宇陽)股權變更作為可能影響一家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大事件之一,但凡出現,即引起市場的密切關注,公募基金行業也不例外。2月7日,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已有兩家基金公司相繼迎來“主動”和“被動”的股權變更,包括睿遠基金的股權激勵措施和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的股權轉讓消息。在業內人士看來,進行股權變更的背後,反映了當下基金公司維繫長遠發展及長期戰略佈局的需求,而兩家基金公司的舉措,則分別代表了公募行業對人才的重視和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

根據證監會公告,睿遠基金的股權激勵計劃於近日獲批。相關批覆內容顯示,證監會核准傅鵬博將其持有的睿遠基金20.51%股權轉讓給趙楓以及4家員工持股平台。該次股權變更完成後,前三大股東分別為陳光明、傅鵬博、劉桂芳,股權比例約為55%、12%、7.5%。除3人外,林敏、趙楓和4家員工持股平台分別持股3.2001%至4.99%不等。

事實上,隨着近年來公募基金市場的逐步火熱,基金公司對旗下最重要資源——人才的“爭奪戰”也日趨白熱化。而為了留住人才,股權激勵已成為重要方式之一,且這一模式已不僅出現在更容易進行股權變更的“個人系”公募,部分頭部機構也在發力人才激勵。2020年12月末,廣發基金股權激勵計劃“靴子”落地,經證監會核准,5家員工持股平台累計持有廣發基金10%的股權。在此之前,易方達、南方、銀華等多家基金公司也先後獲批股權激勵計劃。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指出,當前基金公司進行股權變更背後,主要關係到優化股權結構,或引入實力資本補充資本金考慮,以及維繫基金公司長遠發展需求和有利於公司的經營發展持續性以及長期戰略佈局的需求。而引入實力資本,優化結構背後,通過股權激勵提升競爭優勢,積極引進優質人才,留住人才,持續增強基金的核心競爭力,也成了重要的方式之一。

滬上某大型公募策略分析師也表示,近年來公募基金股權變更主要以員工股權激勵為主,這種股權變更有助於基金公司股東方與管理層更好的實現利益協同,並提升經營效率。近年來,基金公司股權激勵案例增多,也體現了基金行業“輕資產”的屬性,即最重要的資產是人才,而非資本金。放眼未來,實行股權激勵的基金公司有望進一步增多。

而相較於睿遠基金的主動變更,另一家基金公司則在同日“被”披露股東有意轉讓所持的全部股權。根據華鑫股份發佈的公告,擬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華鑫證券以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的方式,轉讓其所持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36%的股權,掛牌價格不低於評估值。轉讓後,華鑫證券將不再持有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的股權。

公開數據顯示,當前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共有3位股東,除上述提及的華鑫證券外,摩根士丹利國際控股公司(以下簡稱“摩根士丹利”)和深圳市基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持有49%和15%。其中,摩根士丹利此前曾公開表示,會持續增持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股份,最終希望實現全面控股。因此,此次華鑫證券轉讓股份的受讓方是否是摩根士丹利,也備受市場關注。

針對此次股權轉讓是否已有意向方以及具體方案等,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股權變更以公司公告為準,股東對公司股權的轉讓和變更以股東發佈的信息為準。另外,對於上述公告中提及的股權轉讓的掛牌情況及詳細內容,記者查詢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但截至發稿前,暫未有相關信息披露。

有分析人士坦言,隨着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腳步加快,越來越多的外資股東擬對旗下中外合資的基金公司謀求控股權,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或就屬於此種情況。

郭施亮表示,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的股權變更,是中國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外資紛紛謀求企業控股權,也是國內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的表現。外資控股權提升,也會為行業帶來“鯰魚效應”,加快國內市場的開放進程,同時,也會促使基金公司加快創新轉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