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直軍回應華為雲架構調整:希望雲業務更加獨立、與硬件不要有太多牽連
雷鋒網按:不做雲等於自絕未來,但難就難的是華為是一家經營性公司,即便沒有上市,一切也是需要向盈利、向生存看齊。而加之2017年以來美國對華為的數次制裁,一系列傳導作用下華為雲與其他代表新業務特徵的業務一樣,都可能會面臨相似的困境。
最近半個月以來,華為雲組織人事架構經歷了劇烈的震盪,這種震盪讓內部員工看不清、讓外界眾説紛紜。華為雲與計算BG究竟是拆是離?在華為雲過去幾年的發展,從始至終都離不開徐直軍的推動。
在4月12日下午舉辦的2021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就華為整體戰略以及外界高度關心的華為雲最新進程進行了分享。
就華為雲人事組織調整一事,徐直軍的回覆也側面印證了這一情況確認為實情。
徐直軍表示,華為未來的戰略之一是強化軟件能力,減少對芯片的依賴,提升軟件和服務收入佔比。他提到,雲的核心是軟件,華為對雲業務的調整,是希望強化軟件的組織,與硬件不要有太多牽連,從而實現軟件收入的增長。
徐直軍還提到,過去美國對華為的制裁,持續性的傷害還會逐步體現,但這種做法還破壞了全球產業鏈的發展,迫使更多國家考慮半導體的安全性問題。他呼籲儘快恢復全球產業鏈的合作,發揮全球產業鏈的優勢,或許華為的問題也許可以解決。
接下來,雲業務的方向有哪些調整?徐直軍直言:
“2017年到2019年的三年間,其實是沒有太多時間思考是不是能夠真正活下來。經過最近的一些盤點和業務調整,我們發現活下來是很有希望的,而我們今年希望活得能不能好一點。
華為雲不同於其他業務,一直是一個端到端獨立運作的BU。我們成立華為雲之初,是希望把服務器、存儲跟華為雲協同運作,但是協同運作的時候發現有一些問題,反而消耗了雲團隊的精力,讓雲BU(雲與計算BG(英文名Cloud&AI; BG)已宣佈撤銷)集中精力發展雲。
我們強化華為雲BU的定位,強化在軟件投資的舉措,希望更加獨立,結合產業規律,放開手進行發展,提升華為軟件服務在整個華為業務的收入佔比。”
徐直軍提到未來五項戰略舉措之一,即優化產業組合,增強產業韌性,尤其是增強軟件能力、加強先進工藝弱相關產業投資和智能汽車部件產業投資。
為了加強這一點,華為希望進一步加入在軟件方面的投入,以提升軟件工程的能力。
徐直軍表示,“2018年底,華為宣佈要投入20億美元全面提升華為軟件質量,打造可信的高質量產品。兩年多過去,應該來講我們的軟件工程取得了可喜的結果。我們也會繼續堅定不移地投資下去,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將整個華為公司的軟件工程能力提升一個台階。
我們希望進一步通過軟件能力的提升來減少對芯片的需求和依賴,同時增強產品的競爭力。”
同時,華為也在計劃軟件產業方面的新機會,一旦找到這樣的機會點,會加大投入,以切實提升整個軟件及服務的收入佔比。
徐直軍還表示,“我們認為雲的核心是軟件。我們希望強化整個軟件組織,跟硬件不要有太多牽連,同時加大投資,以更好地面向未來,以實現軟件產業的增長。”
關於雲BU組織架構的調整方面,徐直軍沒有明確説明。或許,關於華為接下來要怎樣做,還有一些還在討論過程中。
雷鋒網同時注意到,在近期各獨立信源透露的一系列人事調整中,並未對原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總裁鄭葉來的下一步職責透露半分。而實際上,鄭葉來在過去十多年對華為、對雲業務的發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比如在軟件產業生態層面,鄭葉來一直都有非常深刻的瞭解和投入。華為雲也曾發佈過SaaS耕“雲”計劃等圍繞軟件生態的一系列舉措。在去年的一次企業軟件生態大會上,鄭葉來分享了他對中國軟件產業發展的一些思考。
鄭葉來當時指出,當前中國軟件發展的障礙主要有四點:商業模式不合理、軟件定製模式佔據主導地位、小作坊式開發、基礎軟件平台和商業生態缺失等等。基於自身實踐,他提出,SaaS是中國軟件產業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開發和運營有競爭力的SaaS,需要值得信賴的雲基礎設施和好用的工具;華為雲致力於成為最佳應用構建平台。
結合上述種種,隨着華為雲BU相對更為獨立,鄭葉來或許在未來這一層面會有更多可施展的空間。
2021年是華為機遇與挑戰背景下,終於有空隙時間能夠重振旗鼓的一年。
(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