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天下)歐盟《芯片法案》的目標能否實現?
中新社北京2月22日電 (記者 劉育英)今年2月初,歐盟頒佈《芯片法案》,提出到2030年歐洲半導體的全球市場份額翻一番,達到20%。這一目標能實現嗎?
根據公開披露,《芯片法案》計劃投入超過430億歐元資金,以提振歐洲芯片產業,降低歐洲對美國和亞洲企業的依賴。
《芯片法案》提出了三方面主要內容。一是提出“歐洲芯片倡議”,將提供110億歐元用於加強現有的研究、開發和創新,以確保部署先進的半導體工具以及用於原型設計、測試的試驗生產線等;二是建設新的合作框架,通過吸引投資和提高生產力來確保供應安全,以提高先進製程芯片供應能力;三是完善成員國與委員會之間的協調機制。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説,歐洲芯片法將改變歐洲單一市場的全球競爭力。在短期內,它將使歐洲能夠預測並避免供應鏈中斷,從而提高歐盟對未來危機的抵禦能力。從中期來看,這將有助於歐洲成為這一戰略分支的工業領導者。
歐盟為何要制定《芯片法案》?
芯片是關鍵產業價值鏈的戰略資產。愛集微諮詢業務部總經理韓曉敏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表示,芯片是數字經濟的核心,從智能手機和汽車,到醫療保健、能源、通信和工業自動化的關鍵應用和基礎設施,都需要芯片的支撐。而近兩年的疫情,使多個國家遭受芯片短缺,並重新認識到技術領先和供應安全的重要性。
歐洲擁有芯片價值鏈上的優勢,許多公司在供應鏈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荷蘭的阿斯邁公司(AMSL)是全球唯一的光刻機廠商,而光刻機是芯片製造業的核心裝備。此外歐洲的汽車芯片也有優勢。
但同時,歐洲也有劣勢。韓曉敏表示,歐洲雖然在設備、三代半導體材料、設計上均有一些廠商,但整個產業鏈非常不完整。全球排名前20名的芯片設計企業,沒有一家是歐洲的。在製造環節,主要廠商三星、台積電都在亞洲。歐洲在全球半導體生產市場的整體份額不到10%,並且嚴重依賴第三國供應商。
當前美國、日本、中國都在加大對半導體產業的投入。在補貼下,美國吸引到三星、台積電建廠,英特爾也宣佈在美建設世界最大芯片廠。2021年11月,台積電與索尼合資在日本建設首家半導體工廠,最近又表示追加投資,增加兩成產能。
韓曉敏表示,在如此競爭態勢下,歐盟出台《芯片法案》,其核心目的是給予恩智浦、博世、意法半導體、英飛凌等本土大的芯片企業提供補貼,使其不會因其他國家的補貼而遷走。同時,該法案希望吸引台積電、三星等大廠前來建廠。
歐盟《芯片法案》提出,到2030年將歐洲的全球市場份額翻一番,達到20%,並在歐洲生產最先進、最節能的半導體。20%市場佔有率能實現嗎?
韓曉敏分析表示,現在的全球芯片市場,按產品類別分,CPU/GPU處理器佔到大約15%-20%,存儲芯片佔到30%,剩下50%份額主要是模擬芯片、手機芯片等。
在存儲領域,市場主要被三星、海力士、美光幾家公司瓜分;在CPU/GPU領域,主要是英特爾、英偉達、AMD三家。這意味着,在剩下模擬芯片、手機芯片等50%份額的市場裏,要達到40%的份額,才能在全部芯片市場達到20%份額。而這部分市場廠商林立,如在手機芯片市場,高通、聯發科、紫光展鋭是三個主要玩家,門檻已經非常高。因此歐盟要達到40%的市場份額幾乎不可能。
《芯片法案》還提到供應安全的目標。韓曉敏表示,要台積電、三星等製造廠商到歐洲投資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成本等原因,到歐洲投資不符合商業邏輯。
另外,430億歐元的資金額度雖然看起來很多,但半導體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動輒上百億美元投資,430億歐元是否足夠多還要看其所跨越的週期。預計未來《芯片法案》還會有更具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出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