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30省份正增長,匯成中國經濟“大寫的V”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財經


2020年夏季,武漢市民在夜市消費休閒。 新華社 熊琦 攝

中國31個省份近期陸續公佈的2020年經濟運行情況顯示,中國經濟全面回升的態勢更加明顯。2020年,30個省份實現經濟正增長,20個省份經濟增速跑贏全國。全國9個省份的地區生產總值在2020年超過了4萬億元,廣東、江蘇2個省份進入“10萬億俱樂部”。在嚴峻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各地經濟克服重重困難實現穩定發展,既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也為中國在世界動盪變革期頂風而上積累了更多物質基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中國經濟社會遭受嚴重衝擊。2020年一季度,中國經濟GDP同比下降6.8%。這是中國自1992年公開季度GDP以來首次出現季度負增長。面對亂雲飛渡、雨驟風狂,中國各地積極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認真細緻落實防疫措施,爭分奪秒復工復產,全力以赴創新創造,成功推動中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中國各地一派只爭朝夕、生機勃勃的景象,成為2020年中國經濟克難前行的生動縮影。

一是疫情防控堅決有力。2020年,受百年未有之大疫影響,中國多地經濟出現負增長。尤其是作為當時中國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湖北為阻斷疫情蔓延,不得不按下經濟社會活動“暫停鍵”,一季度GDP增速罕見下滑39.2%。但在全國一盤棋下,湖北在其他省市的有力支持下,疫情擴散蔓延勢頭得到有力遏制,省會武漢在“封城”76天后,也重新恢復活力。從2020年上半年GDP增速-19.3%,到前三季度GDP增速-10.4%,再到全年GDP增速-5%,湖北經濟到年底已恢復到上年同期95%,一條“V”形上揚曲線清晰可見。這條曲線見證了湖北人民的堅韌不拔,也鮮明勾勒出中國創造的抗疫奇蹟。

二是發展質效穩步提升。2020年,中國各地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加快優化經濟結構,穩定市場需求,兜牢民生底線,有力推動了經濟向高質量發展。2020年,廣東經濟總量已超過韓國、俄羅斯等國家。上海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2%以上;山西光伏電池、手機產量分別增長35.8%、21.4%;廣西建設42個數據中心,5G基站達2.1萬座……2020年,中國各地加快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寧夏、四川、甘肅、貴州等地貧困縣全部脱貧摘帽,也彰顯了中國脱貧攻堅的成效。

三是對外開放堅定不移。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響,全球防疫物資、“宅經濟”產品需求大增。中國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加大出口力度,為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持。其中,浙江出口總額增速達9.1%;廣東出口規模達4.35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早在2020年3月28日,湖北武漢就已開出自疫情防控以來首趟中歐班列,50只集裝箱滿載疫情防控用品、汽車零配件、電子產品、服裝鞋帽等馳援歐洲。河南、陝西、重慶等省市充分藉助中歐班列優勢,外貿進出口也創歷史新高。中國出台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推出深圳和浦東改革開放系列舉措,也給各地帶來了發展新機遇。數據顯示,2020年,海南實際利用外資額同比增長100.7%,新設企業增長113.7%位列全國第一。來之不易的成績,充分證明了各地迎難而上、搶抓機遇的奮鬥精神,寫下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鮮明印記。

還值得注意的是,從2020年中國各地公佈的經濟數據來看,儘管中西部地區各省份經濟大多保持快速增長,但不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收入,東部地區仍然高於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北京和甘肅的人均GDP相差近5倍,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仍然明顯。要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必須更加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如今,中國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將加快整合,形成更加強大的國內市場。這不僅有利於改善國內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也將加快推動各地區的優勢互補和經濟循環,實現中國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責任編輯:曹義_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