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反對取消新冠疫苗專利保護,接下來會怎樣?
繼美國拜登政府5日宣佈支持在世貿組織(WTO)框架內取消新冠疫苗專利保護後,發達經濟體紛紛回應。歐盟表示對此舉持開放態度。法國、意大利也積極呼應美方立場,但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則與美國唱起反調。
“這是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美德兩個經濟大國再次出現重大分歧。”英國《衞報》指出,“德國的強硬態度可能導致WTO談判陷入僵局,致使七國集團內部關係惡化。”
分析認為,德國、英國、瑞士等國在新冠疫苗專利保護上的謹慎態度,或使WTO相關文本談判耗時數月。即便能談成,可能也是個不那麼強有力的協議——僅取消部分專利保護,豁免期限也將大幅壓縮。
法意追隨,德國不幹
5日,拜登政府扭轉上一屆政府立場,表示支持暫時豁免與新冠疫苗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以應對全球疫情。外界認為,美方態度的轉變為WTO達成暫時取消新冠疫苗專利保護的國際協議注入政治動力。
此後,發達經濟體紛紛做出回應。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對美方立場持開放態度,歐盟願就一切“旨在有效而務實地應對疫情危機”的建議進行討論。值得一提的是,馮德萊恩曾一度反對取消新冠疫苗專利保護,就在幾周前,她説自己“壓根不是公開專利的支持者”。
法國和意大利對“豁免”表示全力支持。其中,法國的態度較以往發生180度轉彎。此前,法國認為取消新冠疫苗專利保護阻礙創新,將此視為“最後手段”,但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最新聲明中改用“非常支持(豁免)”的措辭。意大利外長則在臉書上稱“歐洲不應錯過這個機會,要勇敢。”
除上述歐洲國家,新西蘭也加入支持“豁免”的行列,表示歡迎美方聲明。
不過,美國的主張遇到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的強力抵制。德國政府發言人6日表示,美國的計劃將給疫苗生產帶來“嚴重麻煩”。發言人指出,限制新冠疫苗生產的因素是生產能力和高質量標準,而非專利,並強調知識產權保護是創新的源泉。
彭博社等媒體認為,德國政府的立場表明,總理默克爾贊同製藥商的觀點——由於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和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疫苗使用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不少德國製藥商擔心,取消專利保護會令革命性技術外泄,削弱競爭力,阻礙創新和投資動力。此外,“豁免”還可能導致仿製藥品和“假冒疫苗”擴散,危及疫苗質量和安全。相比之下,法國等另一些歐洲國家在新冠疫苗研發領域並不具備領先優勢(迄今沒有一家法國製藥公司成功研發出獲批的新冠疫苗),因此在專利公開方面也就沒那麼大壓力。
除德國以外,瑞士、英國對“豁免”態度也比較謹慎。瑞士稱,美國考慮的具體方案中還有許多重大疑問未獲解答,將對此予以評估,同時堅信放棄新冠疫苗專利保護不能確保公平、快速地獲得可負擔得起的疫苗和試劑。英國貿易大臣表示,該國正與世貿組織解決這一問題,言語中未提及“豁免”。
或經歷數月博弈
日本NHK電視台指出,美國的最新表態令發達經濟體在疫苗專利問題上陷入分裂。接下來局勢如何發展?
有歐盟官員透露,相關討論或將維持數月,且最終可能只會批准有限的豁免,豁免期也將大幅壓縮。因為歐盟和美國不太可能同意將具有革命性的mRNA技術向具有競爭實力的國家轉讓。此外,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既沒有技術能力,也沒有專業知識來生產這種較為先進的疫苗。
歐盟領導人將於本週五晚在葡萄牙波爾圖舉行的峯會上討論這一問題。歐盟官員稱,解決問題的一個更直接的辦法是:美國、英國和其他國家效仿歐盟的做法,向那些有需要的國家出口更多疫苗。
彭博社稱,此外,還有第三條道路——世貿組織總幹事恩戈齊·奧孔喬-伊韋阿拉週四提出一項保護新冠疫苗知識產權的折中方案,即私營公司與有需求的國家簽訂許可協議,以分享在發展中國家生產疫苗時所需的部分、而非全部知識產權和研發專利。不過目前來看,WTO的大方向還是繼續推動新冠疫苗的專利保護豁免主張,並希望成員國在定於11月30日至12月3日舉行的部長級會議上達成一致意見。相關決定只有164個成員國協商一致才能生效。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相比取消疫苗專利保護,英國和一些歐盟國家更傾向於建立許可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專門技術可共享、監管力度也更大。例如牛津-阿斯利康和印度疫苗生產商“印度血清研究所”的合作模式。有貿易專家猜測,美國支持取消新冠疫苗專利保護,或許是一種談判策略,目的是激勵製藥商參與許可制度合作,更自願地分享專業知識,或降低收費。
BBC認為,由於世貿組織協商一致原則,如果沒有主要其他國家支持,美國等國的提議多半會擱淺。但可能為達成妥協鋪平道路,從而提高疫苗產量。關鍵問題是什麼時候、以多快的速度。
還有分析人士指出,暫時取消新冠疫苗專利保護,只是解決全球疫苗短缺困境的一個方面。更大的瓶頸在於,如何完善疫苗在生產、分配上的不足。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雷金納德·瓊斯認為,需要的不僅是取消知識產權保護,還包括疫苗供應、製藥原料、生產設備、以及成為全球稀缺品的專業知識……供應鏈短缺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欄目主編:楊立羣 文字編輯:楊立羣 題圖來源:新華社 資料圖 圖片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