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上證綜指30年:何妨吟嘯且徐行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財經

  剛剛過去的7月15日,是上證綜指(亦稱上證指數)30週歲的生日。1991年7月15日,上交所鳴鑼開張7個月後,A股首個股指——上證綜指“呱呱墜地”。而即將到來的7月22日,則是上證綜指修訂1週年的日子。

  不過,7月15日,最大的焦點是中國經濟半年報。隨後的7月22日,目前看,最大的熱點或是2週歲的科創板以及1週歲的科創50指數。

  自己的兩個“大日子”難以刷出“存在感”的背後,作為000001的上證綜指的“心理壓力”可謂是與日俱增:7月9日,被調侃為5年時間還在3500點原地等人;7月13日,盤中首次被創業板指超越;時不時,全球主要股指又雙叒叕創出新高……

  事實上,上證綜指的壓力早已有之。一直有觀點認為,上證綜指對市場的表徵作用“失真”,有必要進行調整,這也最終導致1年前的重大修訂。

  但從走勢上看,上證綜指修訂後一年來,並沒有表現出與中國經濟增長更為同頻。中國經濟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相比之下,上半年上證綜指的漲幅為-1.9%。

  不過,落到交易機會層面,上證綜指是否失真、是否同頻並非盈虧的關鍵。相反,如果整日對4000點、5000點……念念不忘耿耿於懷,反倒會錯失不少機會。對此,機構早有共識,君不見8189只基金中,跟蹤上證綜指的只有5只。既然機構都如此,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更不必以上證綜指來判斷牛熊。給上證綜指減減壓,對市場情緒和個股操作,都不是壞事。

  事實上,上證綜指“心理壓力”還有相當部分來自“錯配”,即經常被用於與道瓊斯等股指對比,並由此扣上“不求上進”的帽子。但理論上而言,這種比較本身就屬於“關公戰秦瓊”。

  上證綜指是綜合指數,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標普500都是成分指數,無法同日而語。上證綜指去年修訂時,剔除了風險警示股票,納入了科創板股票,但這二者權重較低(科創板市值僅佔滬市總市值10%)。上證綜指就其綜合指數的定位而言,是照單全收、魚龍混雜的“大雜院”。而成分指數則經常更換成份股,是優勝劣汰、優中選優的“實驗班”。

  因此,非要對比的話,不如讓成份指數之間同台競技,比如科創50、創業板指與道瓊斯、標普。實際上,科創50與創業板指的走勢與道瓊斯、標普並無太多差異,主要區別就是尚未創出新高而已,而主要原因無非是中國股市沒那麼“水”。

  美國股市的屢創新高與美聯儲的不斷“放水”幾乎是立竿見影的關係。再對比美國經濟的疲弱,更印證了“股市與其説是經濟的晴雨表,不如説是資金的晴雨表”。所謂市場,無非供、需二字。上證綜指長期錨定於3500點附近,不乏中國央行在“放水”方面剋制的原因。

  另一維度上,只要上證綜指不大漲,消費、科技等窄基指數的輪動頂多是局部熱點,並不會形成“整體市場”的賺錢效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抑制場外產業資本、消費資金進場的衝動,符合“脱虛向實”這個大方向。畢竟不能這邊廂按着房市,那邊廂又坐視從股市“管湧”出來。

  上證綜指資歷最深,也最“上口”,日常對於大盤走勢的描述,無妨繼續沿用。但在用於決策輔助時,最好意識到其資產結構和編制方法的力有不逮。投資者只有放下對上證綜指大漲的執念,才能加強把握“核心資產”的定力。

  何妨吟嘯且徐行。當上證綜指卸下“牛市”的壓力後,未來反倒有可能回報以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