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短評:全球經濟復甦競賽,中國做對了什麼?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財經

(東西問)短評:全球經濟復甦競賽,中國做對了什麼?

中新社北京7月19日電 題:全球經濟復甦競賽,中國做對了什麼?

中新社記者 龐無忌

又一次,中國以自身經濟的韌性和持續增長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強勁動力。中國上週四發佈了一份國際輿論高度關注的經濟半年報:二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7.9%,兩年複合平均增速為5.5%。

繼一季度“創紀錄”大漲18.3%後,二季度中國經濟復甦腳步並未放緩,擊破了此前外界對中國經濟復甦疲軟的揣測。

資料圖:集裝箱碼頭一派繁忙景象。中新社發 熊耀章 攝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這場全球經濟復甦競賽中,中國就持續保持領先。去年10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曾發佈一篇題為“中國正在贏得全球經濟復甦(競賽)”的報道,業已預判成真。當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2.3%,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時至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以12.7%的同比增速繼續引領全球,而世界主要經濟體仍在脆弱和不確定中艱難恢復。一季度,美國GDP同比微增0.5%。日本GDP同比下滑1.6%。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一季度經濟也仍處於負增長泥潭。

中國究竟做對了什麼?

當然,中國經濟的持續恢復離不開有力的宏觀政策、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的產業鏈和疫情影響下的“出口繁榮”。拋開這些不談,中國之所以能成為第一個擺脱新冠疫情封鎖的大型經濟體,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做對了一道關鍵性的選擇題:“保人命還是保經濟?”

作為疫情衝擊下各國所面對最艱難的選擇之一,中國的答案是前者,且毫不猶豫。這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多數西方國家的選擇都不相同。對中國來説,發展的目標是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沒有了“人”則失去了發展經濟的意義,而健康,則是人們美好生活的前提。

為阻斷病毒傳播,千萬級人口城市武漢“封城”76天。億萬中國人戴上口罩,離開公共場所。大量餐館關門、店鋪停業,這家超級“世界工廠”一度將轟鳴的機器暫停。

資料圖:2020年3月,武漢“封城”一月有餘,疫情之下黃鶴樓景區已喧囂不再。圖為俯瞰景區入口。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隔離”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可以想見。2020年一季度,中國少增的GDP規模以萬億元(人民幣)計,季度經濟增速更是出現了自1992年以來的首次下滑。更不必提其後伴隨的財政收支緊張、就業壓力陡增等難題。

但“短痛”過後,中國得以迅速控制疫情,有序復工復產,並且率先走出陰霾。而那些一開始就選擇“保經濟”的國家則需要面對不斷反撲的疫情、不斷增長的確診和死亡人數。當醫院牀位極度緊張,呼吸機、口罩等醫療物資頻頻告急,民眾對健康狀況人人自危時,經濟顯然不會毫髮無傷,其結果反而是“人財兩失”。

資料圖: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員工在生產線上工作。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曾經説過意味深長的一句話:“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此外,古老的中華文明也將社會秩序擺在文化傳統的首位。人民對國家和政府應對疫情的全面理解支持,也是美歐等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下半年,儘管中國“一枝獨秀”的狀況或難以持續,但隨着全球經濟加速復甦,中國的消費、投資活動也將加速反彈,經濟復甦基礎料更穩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