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開復捅了馬蜂窩!曠視、螞蟻緊急否認三連:我不是、我沒有、你別瞎説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財經

智東西

智東西9月13日消息,“AI教父”李開復昨天捅了馬蜂窩,AI圈炸鍋了。就在曠視科技和螞蟻科技分別緊鑼密鼓籌備IPO的關鍵時刻,投資機構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的一次演講“口誤”,把曠視科技、螞蟻科技、美圖三家公司帶進一場風波之中。

在昨日舉辦的首屆HICOOL全球創業者峯會上,李開復於上午10:40進行演講,稱創新工場八年前投資曠視科技時,曾幫助曠視科技獲取螞蟻金服、美圖的大量人臉數據。隨後螞蟻科技、曠視科技均於晚間緊急否認,李開復也緊急發表聲明稱演講時發生“口誤”。儘管螞蟻、曠視、李開復均進行了緊急澄清,但此事網絡熱度仍在發酵。

一、李開復演講“翻車”,兩大公司緊急公關

在昨日舉辦的首屆HICOOL全球創業者峯會上,李開復作為第四位嘉賓在上午10:40-11:05期間進行演講,在分享創新工場2013年投資曠視科技的經驗時,表示創新工場曾幫助曠視科技從美圖、螞蟻金服拿到大量人臉數據。在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遞交的科創板招股説明書中,可以看到螞蟻金服就是正準備A股上市的螞蟻科技的前身。

李開復演講結束後,螞蟻集團、曠視科技官方微博晚間做出緊急回應,螞蟻集團官微於20點08分發博表示“螞蟻集團從未提供任何人臉數據給曠視科技”;曠視科技官微於21點23分發博稱“不掌握,也不會主動收集終端用户的任何信息”。

▲左-曠視科技微博回應;螞蟻集團微博回應

隨後李開復亦緊急在21點09分通過微博做出説明,稱演講中發生“口誤”,曠視科技是為合作方提供AI技術,數據存在合作方客户服務器中,不涉及任何數據的共享與傳輸。

▲李開復微博回應

智東西摘取李開復部分演講內容如下:

曠視科技是我們在八年前投資的一家企業,今天已經是一個很快希望就要IPO的巨頭了,一個人工智能的巨頭。它的發展路徑是很獨特的,是一批非常技術的技術人,沒有任何的這種產品行業的經驗,靠着自己獨特的技術跟技術的能力來尋找我們創業,我們早期幫助他們尋找了合作伙伴,包括了美圖,包括了螞蟻金服,能讓他們拿到了大量的這種人臉的數據,然後再在幫助他們分析各個行業怎麼切入,早期還是犯了很多錯誤,走了很多彎路,但是在摸索過程中,最後終於找到了幾個非常能夠有價值的創業的方向、商業化的方向,包括了安防,也包括了物流等等的領域。

二、人臉數據:全球AI公司的敏感地帶

雖然李開復、曠視、螞蟻均已進行回應澄清,但此事仍在網上持續發酵,引發許多用户對曠視科技、螞蟻集團數據安全措施的擔憂。

因李開復口誤被推進人們視線的螞蟻、曠視以外,全球AI公司均面臨着消費者對數據安全的質疑。在各種隱私數據中,人臉數據更加敏感,對人臉數據的濫用不僅可能引起顯而易見的隱私風險,如果被“有心者”加以利用,更有在政治、經濟等更大範圍內造成影響。

近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睡着”的視頻刷爆了網絡,而後又有特朗普團隊給拜登照片加濾鏡使拜登顯得更老的消息流出。

很快,拜登“睡着”事件得到了澄清。視頻裏的人並不是當時的拜登,而是84歲的歌手哈里·貝拉方特的錄像和拜登2016年與希拉里視頻對話的畫面剪輯合成的”假貨“。這一信息也使輿論的爆點由“拜登體力不支無法勝任”轉向了對人臉信息濫用的討論。

無獨有偶,前不久,一家名為Palantir Technologies的“神秘”AI公司啓動了上市計劃,據稱帕蘭提爾估值可達到410億美元”,被稱為“美股最大科技IPO”。剝離這些光環,這家AI數據公司似乎還與特朗普政府“關係匪淺”。

今年7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宣佈,美國醫院將跳過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直接把他們的數據專門報告給帕蘭提爾開發的“美國衞生和公眾服務部防護系統”。

同時,帕蘭提爾公司聯合創始人彼得 · 蒂爾也是少數公開支持特朗普的硅谷大人物之一,甚至有人稱之為“唐納德 · 特朗普在硅谷的影子總統”。

不僅如此,用數據挖掘軟件為美國鎖定“911”事件背後主謀本 · 拉登;通過分析40年的海量數據一舉揭露納斯達克前主席伯尼 · 麥道夫的龐氏騙局追回十億美元鉅款……這些事件背後,均有帕蘭提爾身影,這似乎意味着,這家AI公司可以訪問我們所有人的一切數據信息。

隨着科技發展,每個人的信息都或多或少地被AI公司掌握,而越來越多的事件警示我們,這些AI公司怎樣利用我們的數據將或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結語:AI公司不能越過數據安全“紅線”

在AI越來越深入人們生活的今天,用户對數據安全的重視日益加深。早在幾年前,使用DeepFake“換臉”技術製作而成的假照片、假視頻就曾在網上流傳,引起網絡熱議。而李開復“口誤”稱中國最大的雲端人臉識別解決方案公司和“國民級”金融公司之間竟然會分享用户人臉數據,這無異於捅了數據安全的馬蜂窩。

網絡用户因李開復“口誤”對曠視、螞蟻口誅筆伐背後,亦反映消費者對數據安全繃緊的神經。技術本身是中性的,我們期待掌握着技術的科技公司恪守原則和底線,不越數據安全的“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