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藥集團居安不思危
上個月18日,石藥集團子公司新諾威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在發佈了《關於董事辭職的公告》。
公告中指出,盧華先生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及公司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委員職務,辭職後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同時,為保證公司董事會的正常運作,公司於2020年8月26日召開第五屆董事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補選公司第五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的議案》,經公司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審核,提名蔡磊先生為公司第五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任職期限自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至本屆董事會屆滿之日止。
蔡磊即是石藥集團掌門人蔡東晨之子。
國企變家企,家企或許變外企?
一個不會講情懷的企業家不是一個好的演講者。
在2006年,石家莊國資委開始為石藥集團籌劃企業改制的時候,蔡東晨與柳傳志一拍即合。
“接觸了聯想的人,我第一感覺對聯想有一種崇拜。在我心目中,他是一個民族企業,有民族精神,我最尊敬最崇尚的就是這種企業家和這種企業。”蔡東晨這樣解釋自己加入“聯想系”的原因。
“把關在籠子裏的老虎放出來,然後給老虎插上翅膀。”柳傳志也不吝自己對石藥集團的高度讚美。
一番相互吹捧之後,蔡東晨與柳傳志愉快地成為了商場密友。
2007年6月16日,聯想控股與石家莊市國資委正式簽訂產權轉讓協議,以8.7億元的價格收購石藥集團100%的國有產權。
2008年,聯想控股將其持有的石藥集團全部股權轉讓於子公司弘毅投資的III期基金。
由於該III期基金計劃於2016年到期清盤,因此在經歷一系列二級市場運作後,2013年,弘毅投資開始出售石藥集團的股份。
2015年全部出售完畢。
交易完成後,公司主席兼CEO蔡東晨成為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達到約30%左右。
自此,石藥集團改制完成,徹底實現民營化,蔡東晨擁有了絕對的發言權與決策權。
十年改制讓石藥集團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至今,石藥集團已經成為中國最大、最知名的醫藥企業之一,旗下擁有維生藥業、中諾藥業、歐意藥業、恩必普藥業、銀湖製藥等三十餘家下屬公司。
自2012年集團全部在港股上市之後,2019年,石藥開始了“港股+A股”的資本佈局。
2019年3月,石藥集團全資子公司新諾威製藥登陸A股創業板,石藥集團完成“紅籌+A”的資本佈局。招股書披露,石藥集團新諾威的主營業務為功能食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目前生產的功能食品主要為維生素類保健食品和咖啡因類功能飲料添加劑。
專家表示:“這標誌着石藥集團在完成‘港股+A股’的資本佈局以後,將繼續利用金融槓桿,進一步向資本市場借力”。
“分拆上市的好處是各板塊可以獨立估值,母公司可以獲得資產溢價,自身的資產估值也隨之提升,融資能力將得到明顯增強。”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這樣評價。
顯然,蔡東晨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新諾威作為石藥栽入A股的第一苗,也將為石藥集團在A股鋪開更大資金網絡開闢一片立足之地,資本的擴張將為石藥集團的後續發展帶來更多的可操作空間與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蔡家公子初長成。
新諾威A股上市一年半之後的8月,蔡磊便被推上高位,成為新諾威第五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
蔡東晨為蔡磊在石藥的進階之路埋下了明顯的伏筆。
資料顯示,蔡磊為新加坡國籍。將來某年某日,蔡東晨將石藥集團的接力棒正式交至蔡磊手中時,或許能直接為新加坡貢獻一位榜上有名的富豪。
斷流危機近在眼前?
我國數十年的醫藥發展史無數次證明了,只有創新,只有原研藥,只有自主權,才是維持一家企業源源不斷獲得生命力的根本。
1999年,石藥集團決定轉型醫藥製劑領域,用5000萬人民幣從中國醫學科學院手裏取得了國家一類新藥恩必普的專利。恩必普是國內第一個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全新化學藥物、我國第三個一類新藥。
研發耗時6年,2005年正式上市。但上市後,卻未取得理想的銷售,當年就虧損了3000萬,這樣虧損的情況持續了近5年,直到2010年,才達到盈虧平衡。但很快,持續的投入和市場摸索有了市場的回饋,2010年,恩必普開始發力,到了2013年,恩必普的銷售額達到10億元人民幣,比上市之初的2005年增長了200倍,利潤則達到4億多元。
而2013年原料藥行業面臨的背景是業內產能過剩,且原料藥市場價格大幅下滑,加上自2012年8月以後,隨着被視為史上最嚴“限抗令”的衞生部第84號部長令正式發佈並執行,整個原料藥特別是抗生素原料藥市場生存環境日益惡劣,石藥的原料藥板塊受到行業大環境以及價格下跌影響虧損額也達到1個億。但是,得益於恩必普的重要貢獻,當年石藥集團實現不含税銷售收入182.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5 %;利税16億元,同比增長38%;利潤9億元。2014年,恩必普單品銷售收入已經突破15億元人民幣,到了2016年,恩必普光利潤就已經超過10億元人民幣。
原研藥的威力不可謂不大。
如果一家企業的主要營收主要由仿製藥貢獻,即使是對於企業的員工來説都是痛苦的:“即使接個首仿也提心吊膽,分分鐘被國家或者原研製裁,毫無主動權。”
但是,石藥集團的核心品種丁苯酞目前面臨着專利到期問題。石藥集團丁苯酞膠囊專利2023年到期,注射劑專利數2022年到期,但是石藥集團沒有丁苯酞的化合物專利,該化合物用於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專利也將於2019年到期。為延長該產品的生命週期,石藥集團還申請了丁苯酞新適應症、左旋丁苯酞、以及丁苯酞相關物質製備專利,但是,一旦核心專利失去法律上的有效性,任何衍生藥很可能都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目前來看,石藥集團暫時沒有披露足夠匹敵恩必普的黑馬產品。玄寧、歐來寧、津優力、多美素等新藥雖然在上市後也有優異的表現,但是還不足以接棒恩必普,達到力挽狂瀾的效果。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石藥集團集中了很大的精力在藥物的營銷上,為石藥產品在市場上贏得了可喜的空間。但是,原研藥的面世過程十分漫長,石藥集團如果無法及時拿出主心骨的產品,很可能剛剛興起的上升勢頭難以維持。
石藥集團已經在對原料藥業務進行縮減或者拆分,集中更多的精力在高端創新藥的研製上。事實上,僅僅實現自主研發也是不夠的,石藥面臨的不只是內憂的青黃不接,更是外患的強敵環伺。一直以來的強敵恆瑞以更大體量的資本與研發投入,已經令石藥在很多同類產品的競爭中落了下風,更不用説正在強勢成長的本土創新藥公司,對每一家大型藥企都是極強的衝擊。
同時,資料顯示,石藥集團在生物藥的佈局上,開始時間較晚。早在2014年度,全球銷售額最高的前100種藥品中,生物製品的數量已達到44種,生物製品的銷售額佔藥品市場整體銷售額的比例為23%,預計到2020年底這一比例會上升至少30%。尤其是在疫情突然來襲的情況下,生物大分子藥物特別是抗體類藥物的研發已經成為全球新藥研發的熱點。石藥集團雖然在近年來也開始在生物藥方面進行佈局,但與恆瑞等國內巨頭相比,步伐已經有所落後。放眼國際市場上,更加難以望其項背。
頻頻結盟又分手
隨着人們對自身健康的不斷重視,對生命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醫藥行業的發展有着不可限量的市場空間。不僅大型藥企從中獲利,很多創新型的小企業也開始以強勁的姿態湧現,試圖佔領市場。
這個時候,創新藥企與大型藥企強強聯手成為很多企業願意嘗試的事情。
相較於創新藥企而言,大型藥企有着更加成熟的藥品商業化經驗及銷售網絡,也有更充裕的現金流,合作能夠一定程度能夠緩解創新藥企的資金壓力,與此同時,藉助大型藥企的商業化,創新藥企的相關品種也能夠獲得更好的市場銷售預期。
而相較於大型藥企而言,創新藥企有更加豐富的創新品種,以及更強的早期研發能力及人才儲備,合作能夠更快推進自身向創新藥方向的轉型。同時,在從外併購創新藥品種以及自建研發團隊推進創新藥項目之外,合作共同推進創新藥的研發與市場化,成為分享創新紅利的又一種方式。
但是,理想往往是豐滿的。
現實是,這種“強強聯手”面臨着研發進展及後續市場情況不達預期、研發失敗、內在研發利益等多方面的挑戰。
石藥集團就在這樣的合作中元氣大傷。
2019年底到2020年初的一週之內,石藥集團兩次傳出與創新藥企“分手”的消息。自身的研發利益衝突,是阻礙大型藥企與創新藥企合作的關鍵因素。
2019年12月30日,石藥集團發佈公告稱,為了避免與集團另一抗PD-1單克隆抗體在研藥物的臨牀研究及未來商業化可能引起的潛在衝突,經雙方同意,公司與君實生物早前簽訂的有關在乳腺癌用藥研發及商業化上的合作,於2019年12月30日訂立終止協議。根據早前協議,石藥集團同意就五項里程碑事件分別向君實支付人民幣3000萬元的里程碑款項,而截至石藥集團與君實生物接觸合作,石藥集團僅向君實生物支付了一項3000萬元的里程碑款項。相比於對於展開聯用合作,石藥集團更傾向於自主展開自有的PD-1項目。
2020年1月6日,創新藥公司神州細胞在關於科創板第二輪問詢回覆中披露的一起和石藥集團的交易,迅速引發了行業關注。神州細胞此前曾與石藥集團就在研產品SCT400達成商業化協議,按照雙方約定,石藥集團應該在兩個特定的時間節點分別向神州細胞支付1億元、2億元的開發進度款。但基於醫藥政策和市場環境近一年發生的變化,石藥集團向神州細胞提出修改《商業化協議》的建議,而雙方後續並未就該協議修改達成一致,石藥集團選擇不繼續推進合作。
石藥集團選擇停止合作可以視作為及時“止損”。
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合作是一種雙贏的交易。石藥或許不應該把眼光侷限於眼下一個賽道的利益衝突之上,而是從更加長遠的互利共贏方面,考慮合作在更長的成長週期上能夠帶來的高效開發與優勢互補。
追求自主研發確實是醫藥企業應該秉持的一條生存法則,但是當在每一個賽道上都試圖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實現超車與引領的時候,往往會力不從心,尤其是在石藥集團的資金網絡還沒有鋪開的時候。
在歐美成熟醫藥市場,大型製藥企業通過併購創新藥資產或者與創新藥企達成戰略合作,已經成為維持自身創新力的常規動作。相比於歐美成熟醫藥市場,中國還未能形成本土大型藥企與創新藥企積極合作,共同推進創新藥研發及商業化的良心生態。
本土大型藥企與新興生物藥創新企業更多還是在同一個賽道上共同競爭,當競爭會消耗更多元氣的時候,通過精準挑選,把實力強的對手變成夥伴不失為良策,取得1+1遠大於2的效果。
結語
醫藥研發製造是一個良心工程,需要專注、耐心、積累,抵禦賺快錢的誘惑。
石藥集團一直以來的成長都遵循着穩中求進的原則,但是穩中求進的過度實施導致效率減緩。或許,石藥可以將理想瞄準成為醫藥界的“華為“甚至“蘋果”,以更大的魄力與更徹底的決心,去推出一款能夠幫助自己在某一賽道上清空對手的產品,而不是擁擠在多個賽道上爭先恐後打價格戰。
對現在的石藥來説,即使還談不上危急存亡之秋,但是還遠遠未到黃金時期。如何去掉不確定性、釋放成長價值、打開新增長空間,現在看來,持續創新,穩住初心成為了石藥集團唯一的鑰匙。
章嚴/ 主筆
財經網事 /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