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90億美元把發家業務賣給韓國人 英特爾現在有多狼狽?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財經

上週,全球半導體領域霸主英特爾接連傳出2條爆炸性消息。

首先是10月21日,韓國半導體廠商SK海力士(SK Hynix)突然宣佈,將以9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NAND閃存及存儲業務。作為全球NAND閃存領域最古老的玩家之一,英特爾從此將放棄這個自己起家的業務。

2天之後,更大的震盪來到。22日美股盤後,英特爾公佈了2020財年第三季度的業績報告,其結果非常不如人意。營收不及市場預期,細分到各項業務也沒什麼亮眼表現,令市場極為失望。

23日開盤後,英特爾股價在10分鐘內直線暴跌超10%,市值當天蒸發近250億美元,相當於人民幣1500億打了水漂。

從出售存儲業務到股價暴跌只隔2天,二者有沒有關係?可以説有。畢竟根據財報,存儲部門營收下跌了11%,11.5億美元的成績單比市場預期的15億美元低了超過20%。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英特爾出售存儲部門消息傳出的時候,各方其實都持積極態度,當時英特爾的股價實際上是上漲的。

那麼是整體業務的問題嗎?但是整體來看,雖然這家公司第三財季營收183.33億美元,比去年下滑了4.5%,但依然是高於預期的182.4億美元的。

事實上,金融市場的噓聲並不一定是向這份財報發出的。今年7月,英特爾同樣經歷了一輪暴跌,那時候跌得更慘——跌幅達16.24%,市值蒸發41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911億元。

經過這2次大崩盤,英特爾股價較年內高點已經跌去近3成。截止發稿,英特爾最新市值為1813億美元,在半導體領域排名第3,與排名第2的英偉達差距近一步擴大;和市值第1的台積電比,市值更是僅有其40%多一點。

眾所周知,資本市場講的是故事,玩的是信心。大跌出現得如此頻繁,與其歸咎於1、2件事,倒不如説是英特爾這幾年持續“拉胯”,嚴重破壞了市場信心。

人們已經開始深深懷疑,這家公司到底還有沒有競爭半導體領域全球第1乃至全球前幾的能力,以至於即使是偶然的負面事件,也會引發市場的巨大負面反應。

事實上,在新CEO斯旺(Bob Swan)上任後,英特爾朝“圍繞數據提供全棧式解決方案”這個目標的轉型一直在推進,然而這無法彌補他們在半導體領域的不斷落後,不僅丟了“龍興之地”存儲業務,更重要的是在日前火熱的芯片製造上越來越不行。

發家業務保不住了

現在的人接觸到英特爾最多的就是他們家的CPU,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瞭解,英特爾是做存儲發家的。

1979年,英特爾研究人員哈拉里(Eli Harari)發明了首個電可編程和可擦除存儲器——EEPROM,並提出以此替代磁盤的設想。1980年,東芝員工富士雄(Fujio Masuoka)在這一技術基礎上,發明了一種能快速擦除的EERPOM,也就是NOR Flash。

4年後,富士雄在IEEE大會介紹NOR Flash技術,造成了轟動,並被英特爾一眼看中。

1986年,英特爾在業內最先推出了閃存卡概念,並且成立了專門的SSD部門。

後來,富士雄在同事的建議下,給這種新產品取名Flash,譯成中文就是閃存,他本人也成為了閃存之父。1987年,他又再接再厲發明了NAND閃存,即2D NAND。

那段時間,日美之間爆發了著名的“芯片戰爭”,美國半導體行業在商業競爭中被日本廠商打得一敗塗地。在這場“戰爭”中,存儲也是雙方交火的重要戰場之一,只不過當時的主流存儲技術還是DRAM,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內存,和英特爾今天賣掉的NAND沒什麼關係。

當時,英特爾在虧損近20億美元后,狼狽地宣佈退出存儲業務。

不過,眼熟的劇情很快上演了——美國政府親自下場,一邊聲稱日本企業竊取美國技術,要派人員進駐監督,一邊對日本芯片加徵100%反傾銷税,還開展了301調查——當時場景一如今天。

日本企業氣勢為之一挫,威風不再,不僅當時的發展受到重創,之後也沒有重現過曾經的盛況。到2011年,日本僅佔全球半導體產業的15%,而且還在萎縮。

相反,英特爾不僅緩了口氣,更是在1988年利用日本人的技術推出首款商用閃存芯片,搶佔先機。不過,由於當時他們的主要方向已經變成了微處理器,存儲其實是作為非核心業務存在,一直到今天。

90年代,閃存行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擴張,1991年營收達到1.7億美元,1992年達到2.95億美元,1993年升至5.05億美元,1994年達到8.64億美元,1995年直接達到了18億美元。90年代末期,這個市場已經有數百億美金的規模,而英特爾是這個市場的霸主。

之後十幾年間,行業發展一直順風順水,英特爾的內存業務也強盛了很長時間,一直持續到行業發展的新節點到來。

2012年,東芝研發出3D NAND存儲技術,而三星在2013年最先實現量產,一舉奠定了行業領先地位。之後,東芝、美光、SK海力士相繼在2015年推出3D NAND閃存。而英特爾這時候卻落後了,他們一直等到2016年4月才推出3D NAND的SSD產品。

英特爾落後的原因非常簡單,因為這個業務本身就是非核心業務,公司在上面的投入並不大,使得技術逐漸落後於那些全面發力的日韓企業。

從圖中可以看出,從本世紀開始,英特爾在存儲方面的專利積累一直遠遠落後於日韓企業。

在先進的半導體企業,技術落後的後果很快顯現,此後的英特爾存儲業務一路下滑。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和TrendForce的數據,2019年,英特爾在全球NAND存儲市場的份額只剩下2.84%。

存儲是個週期波動特性很強的行業。這幾年正好是NAND閃存芯片的下滑週期,導致英特爾的存儲業務連續6個季度虧損。

這時候又趕上英特爾新CEO的轉型大計,於是這家公司的發家業務就這麼第2次被放棄了。

不過,存儲畢竟只是英特爾的非核心業務,如果做不好,雖然會影響外界對企業的觀感,但不會對企業發展造成太大影響。之前英特爾賣點這項業務股價反而上漲,就證明了這一點。

另一項業務的“拉胯”更加致命。

到手的“戰爭財”飛了

在這場暴跌之前,今年7月,英特爾股價暴跌16.24%,市值蒸發415億美元,原因是他們在第二季度財報中指出,基於7nm製程工藝的芯片原定於2021年底上市,但實際上將比之前預期相差大約6個月的時間。

他們的CEO斯旺(Bob Swan)親口承認,7nm製程工藝中仍存在“缺陷”。

眾所周知,芯片製造是當前半導體領域最炙手可熱的領域之一。

美國意圖利用技術優勢發動“科技戰”,對中國科技行業進行封鎖。在半導體產業鏈的2個領域中,中國在設計方面已經有了世界一流的企業,但在製造上卻缺乏頂尖力量。美國自然要從這個薄弱環節下手。

目前中國的頂尖芯片業務不得不暫時退出市場,留下了巨大的空缺。這個空缺屬於其他頂尖芯片設計企業,同樣也屬於配套的頂尖芯片製造廠。對於後者來説,這就是從天而降的“戰爭財”。

而如果英特爾技術到家,這筆“戰爭財”原本是能砸到他們頭上的。畢竟當前的美國政府,對於本土擁有一家頂尖芯片製造企業無比渴求,這從他們之前死皮賴臉要台積電赴美建廠就能看出來。

然而,現在是不可能了,因為他們已經逐漸被踢出“頂級”的行列。

從某種意義上説,英特爾7nm芯片製程的跳票不是偶然事件,而是這家公司近幾年的“傳統藝能”。

2014年,英特爾上線了首批14nm製程工藝處理器,架構代號Broadwell。而在當時,後來的業界老大台積電、老二三星、格羅方德之類的還在用20nm製程,這個成就無疑是行業矚目的,使之無愧芯片霸主的稱號。

但沒想到,那竟然是他們最後的輝煌。之後他們如同中邪一般,在下坡路上錯把油門當剎車狂奔。

在從14nm往10nm發展的路上,英特爾遇到了重大挫折。

按照原計劃,新制程應該在2016-2017年登場。那個時候,意氣風發的英特爾提出了非常激進的技術方案,意圖將未來7nm量產的問題一併解決。

然而,這個選擇導致了其初期研發十分困難,良品率遲遲不能上去。

其實這在芯片製造業是正常的事,很多廠商都遇到過,有的會選擇硬着頭皮強行上馬新技術,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但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技術太過激進,困難太大,英特爾這時做出了一個後面看起來不太明智的決策,回頭打磨逐漸成熟的14nm工藝。

長時間的打磨固然會使英特爾14nm工藝越發成熟,成本控制相對較好,利潤也穩定。但從長遠來看,這也讓其失去了發展新產品的動力,使得10nm製程發展愈發緩慢。而最終,只要還想推進技術演進,這部分成本還是要付出的。

這點從財報上也可以看出來。從2015年到2018年,該公司的毛利潤率一直穩定在60%以上,但到了2019年突然滑落。

對於這一點,英特爾從2019財年第1季度下滑開始,就明確將“10nm產能爬坡”作為其原因。

直到2020年的今天,市面上英特爾主流的PC芯片依然是14nm的。他們的10nm芯片雖然已經在2019年宣佈量產,但是第1個台式機芯片產品迎來了第4次跳票,要等到2021年才能登場。

作為技術演進方案,10nm的慘劇延續到了英特爾7nm製程上。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的廠商在10nm節點上選擇了相對保守的方案,按部就班地發展,很快完成了技術演進。

英特爾肯定想不到,他們視為重要技術門檻的7nm製程,在ASML推出全新的EUV光刻機之後便自然而然地邁了過去。

曾經比他們落後很多的台積電,在2017年的10nm工藝節點成功趕上,並且在當年就成功量產,實現反超。之後的7nm節點也順利推進,遠遠地把英特爾落在了身後。

根據英特爾的規劃,他們的7nm製程要明年才會上馬,然而,那時候台積電已經要進入3nm製程的時代了,差了整整2代技術。

而這個問題困擾的不僅僅是英特爾,更是引發了美國上層的擔憂。彭博在報道中將其稱為“驚人的失敗”,並且上升到了“美國芯片行業的時代即將結束”的高度。

尤其是,在7月會議上,斯旺提到,未來可能把7nm業務外包出去。研究機構表示,這隻會助長競爭對手的技術。雷蒙德詹姆斯金融分析師稱,“英特爾將放棄其50年來一直是其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

而彭博則報道稱,美國政客和國家安全專家更擔心的是,這一技術是目前國際技術競爭的關鍵,將這種技術訣竅發送到海外會導致潛在的危險。如果英特爾打開外包的大門,很可能危及美國技術領導地位的最後堡壘。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爾此時將芯片外包,很可能不是太早了,而是太晚了。

過去芯片產業還沒發展到如今高度複雜的情形時,芯片企業大多是設計、製造、封裝一體的。

但是芯片行業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行業發展將導致技術高度複雜和資本高度集中,單個企業很難再兼顧設計和製造2個環節。

於是,1987年張忠謀創辦了台積電,專門進行芯片代工,並專注於芯片製造的技術攻關,開啓了芯片設計、製造環節分離,繼而催生了許多專業化設計和製造的企業。

2009年AMD拆分出格羅方德,基本上宣告,這個行業的正常企業只有專注其中一項才能活下去。

之所以説是正常企業,是因為還有三星這種舉全韓國之力供養的怪獸。

然而,英特爾在芯片設計部門不斷壯大的同時,卻一直堅持保留芯片製造部門,由自己獨自完成2個領域的技術攻關。而目前的結果證明,這條堅持了十幾年的路線可能一開始就錯了。

雷蒙德詹姆斯分析師稱:“對於一度以完美無瑕的執行力著稱的公司來説,路線的失敗是一個驚人的失敗,並且很可能代表着英特爾在計算領域的統治地位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