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②|與德偕行 共塑綠色物流
在新疆阿拉山口,由重慶始發的“渝新歐”班列在這裏完成通關手續,滿載“重慶造”電子產品駛出口岸,進入哈薩克斯坦,一路朝着終點站——德國杜伊斯堡進發。
“可以説,沒有‘渝新歐’班列,就沒有重慶筆記本電腦產業的發展。現在,以筆記本電腦產業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已佔重慶GDP的30%。”參與推動了“渝新歐”班列開行的重慶交運集團物流部部長樊強告訴記者,“在德國期間學習到的物流理念和積累的經驗,讓我有機會參與‘渝新歐’國際物流通道建設,以及制定公司的物流發展規劃。”
2001年至2002年間,樊強參加了我國交通運輸部門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共同組織的物流培訓班,在德期間,紮實的理論培訓及豐富的線下參觀及研討,讓他受益頗豐。
中德在物流領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1995年,中德開始在道路運輸和物流領域開展人員培訓合作。2010年,中國交通運輸部與德國交通、建設和城市規劃部簽署了部門間《關於在“綠色物流”領域開展雙邊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並建立了副部長級的中德綠色物流會議機制。
綠色物流雙邊合作機制為兩國開展政策對話、經驗交流、實踐合作裝上了“加速器”。如今,綠色物流已經成為中德交通運輸領域交流合作的“關鍵詞”。
學員在德國邊境觀摩國際跨境公路運輸超限檢查。樊強 供圖
政策對話平台拓展深化務實合作
在我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以及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綠色物流政策制度尚不完善、技術水平較為落後,迫切需要借鑑德國低碳貨運發展經驗,切實發揮交通運輸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先行官作用。
2010年,中國交通運輸部與德國交通、建設和城市規劃部簽署了部門間《關於在“綠色物流”領域開展雙邊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時任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表示,希望雙方在合作諒解備忘錄框架下共同努力減少無效運輸、降低社會運輸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節約能源。
雙邊綠色物流合作框架建立後,中德兩國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共同發起的綠色物流行動計劃迅速啓動。作為中德物流行業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中德綠色物流會議已成功召開7屆,中德雙方政府部門、技術專家和企業代表就交通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物流發展方面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了合作交流。
2014年10月,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在柏林舉行,交通合作首次成為中德政府磋商重要議題並被納入《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雙方提出要繼續努力推廣可持續物流。磋商期間,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時任部長楊傳堂詳細瞭解了德國物流業組織和經營等具體情況,並與時任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部長多布林特舉行對口磋商。楊傳堂建議,深化兩國物流合作,繼續落實兩部門間關於綠色物流領域雙邊合作的行動計劃。
強有力的交流合作平台為中德綠色物流務實合作裝上了大功率引擎。近年來,中德兩國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研究機構、企業和行業協會在優化基礎設施佈局、發展多式聯運等高效運輸組織模式、優化交通能源消費結構等方面積極合作探索,綠色物流如今已成為中德雙方務實合作的亮點項目。
2019年5月,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與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部長安德里亞斯·朔伊爾在柏林就提升雙方交通運輸領域合作水平簽署部門間聯合聲明,肯定合作成效:“在2010年建立的副部級中德綠色物流會議機制下,兩國相關主管部門、研究機構、企業和行業協會就推動綠色物流發展開展了政策對話、經驗交流和最佳實踐共享。”未來,在新成立的部長級“中德交通論壇”下,雙方將成立綠色安全運輸服務工作組,繼續拓展和深化綠色物流領域的合作,推進有益於環境和高效利用資源的綠色物流高質量發展。
低碳物流項目合作卓有成效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在推進綠色物流領域合作的進程中,擁有巨大物流市場和增長潛力的中國,與擁有先進綠色物流技術和經驗的德國,一拍即合。
2012年4月,交通運輸部水運局與德國交通、建設及城市發展部航道航運司在北京共同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共同推進中德集裝箱運輸綠色航線示範項目。雙方商定,在中國上海港與德國漢堡港之間共建集裝箱運輸綠色航線示範項目,通過靠港船舶利用岸電方式,大幅度減少船舶二氧化碳排放。
在我國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連雲港港口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單位以及德國漢堡港務公司等單位的積極推動下,上海港洋山港區冠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岸電項目、洋山四期岸電項目均已建成投入使用。
在運輸及物流過程中保護環境和減少碳排放成為日益重要的任務。2015年4月,中德低碳交通合作項目正式簽約,我國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約定重點圍繞城市交通、綠色貨運等方面開展國際交流、研討培訓等活動。
“中德低碳交通合作項目啓動以來,中德雙方聚焦多式聯運、可持續城市配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就多項低碳交通議題進行了交流與研討。”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貨物與物流管理處副處長張強告訴記者。
多式聯運是發展綠色物流的重要舉措。2016年6月,中德多式聯運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歐洲國際公鐵聯運組織(UIRR)、德國多式聯運研究聯合會(SGKV)和我國交通運輸部、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科研院所以及多式聯運企業的代表,就國內外多式聯運的發展狀況、問題、戰略與路徑等各抒己見。
2017年,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組織人員赴德國調研多式聯運關鍵技術和法規政策。2018年,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組織物流企業赴德國考察多式聯運物流園區、轉運站和物流聯盟。
2019年11月,經交通運輸部人事教育司和國際合作司批准,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組織25名優秀專業技術人員赴德國,開展了為期28天的貨運與物流先進技術培訓,聚焦多式聯運與國際運輸、新能源貨運裝備等物流關鍵技術領域,學習借鑑德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多式聯運領域交流合作如火如荼進行,城市綠色配送、綠色快遞也緊隨其後。
在中德低碳交通合作項目框架下,2017年,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與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共同組織電動物流車研討會,探討電動物流車在城市配送中的應用。
2017年4月,總投資約3.5億元的全國首個“快遞業綠色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示範基地”在中德生態園正式揭牌。該基地參考德國弗朗霍夫研究院模式,引入中德兩國快遞業龍頭企業參與,共同建立綠色快遞研究院,開展綠色包裝應用試點研究等工作。
2018年9月,交通運輸部舉辦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工程推進會,來自德國、英國、日本的專家齊聚四川成都,分享城市綠色配送發展的國際經驗。
“近幾年,德中交通運輸部門在環境友好和新能源交通領域,保持緊密合作。我們和中國交通運輸部的同仁們已達成共識,交通運輸領域的氣候及環境目標將在全球範圍內發揮決定性作用。”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綠色物流項目落地開花,見證着中德友誼不斷深化,有力推動了兩國物流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2005年,德國物流園區專家在我國指導物流園區規劃佈局。樊強 供圖
“走出去引進來”培養領軍人才
在綠色物流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人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自1995年起,中德開始在道路運輸和物流領域開展人員培訓合作。2000年起,培訓由短期改為兩年的長期研究,第一年在中國學習德語,第二年在德國學習專業知識。至2012年,來自交通運輸部、部分省(區、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以及科研院所、學校、企業的相關代表逾百人蔘加了培訓。
“我為中德兩國交通運輸部門間的合作與友好往來工作了34年,這34年裏基本都在推動中德人員培訓合作。多年來,德國與我國的合作一直是非常真誠和友好的。德國對我們的援助是無私的,為了讓我們的培訓人員真正深入到工廠一線,他們做了很多周全的安排。”原交通部外事司歐美處處長湯亞光談起中德物流領域人才培養合作,充滿了感慨。
湯亞光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物流業發展緩慢,最多就是倉儲和貨物運輸業務。後來,在交通部的爭取下,不少交通運輸部門代表、物流企業負責人赴德國學習,在帶回“物流”這一概念的同時,也帶回了更高效更現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
2005至2006屆學員、原一汽大眾華北備件中心總經理隋紅枚對此深有體會:“從傳統的倉儲管理模式,到高效定義級別下庫存管理模式;從單一的公路運輸到多式聯運,在德國學習到的很多東西,都為我參與公司發展決策提供了不少借鑑,讓我獲益匪淺。”
2012年9月,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牽頭組織人員赴德國開展道路貨運業組織模式培訓,重點考察德國中小物流企業聯盟的運作模式、綠色物流發展和政策措施、多式聯運運作方式及發展政策、貨運中心規劃及建設和管理等內容,這些對我國道路運輸行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走出去”的同時,還有“引進來”。1996年至2004年,德方專家前後8次來到中國,舉辦不同主題的“貨運管理和物流”研討班,並邀請相關代表赴德國實地參觀學習。
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心相通。“赴德國的系統學習,給我們帶來最大的改變是,讓我們瞭解到了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能夠提前3到5年對企業進行戰略性佈局。”樊強説,“以前是我們去學習,現在只要有機會,在業務銜接或政府溝通等方面,我們也會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信息或幫助。”
“中德合作培養的貨運與物流管理人才已經成長為行業的中堅力量,他們充分利用在德國所學的綠色物流先進經驗與做法,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推動我國綠色物流發展起到重要骨幹作用。”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司長徐亞華説,中德之間搭建起了良好的交流溝通平台,為推進中國貨運與物流業綠色發展、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德友誼之花常開,將推動兩國綠色物流交流合作不斷前行。
見證者説
“這段經歷值得一生珍藏”
原一汽大眾華北備件中心總經理隋紅枚
2002年,我正式邁進物流行業。那時候,國內物流發展才剛開始,算是一個朝陽產業。我負責一汽大眾華北備件物流中心業務。當時我們建成了一座1萬平方米的標準庫房,在行業裏起步比較早。現在回想,當時的物流管理剛剛起步,屬於基本建設階段,倉庫運營滿足一週一次的門到門運輸配送。2004年,我有幸參與了交通部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組織的為期兩年的赴德物流研修項目,在國內強化學習了一年德語,並順利通過語言考試,第二年開始了在德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學習。
我們是第二十五批學員,德國培訓機構優選教授、學者組成的專家團隊,為我們提供從經濟到供應鏈管理的系統培訓。其間,還組織我們到現場參觀,比如不來梅港、漢堡港,以及多個城市高速公路樞紐。此外,我們還有幸到德國最大的化工工廠——巴斯夫集散樞紐轉運站以及杜賽爾多夫聯邦鐵路樞紐等多個站點學習參觀多式聯運實際操作。
當時,德國相關部門下了很多功夫,徵詢我們每個人的意願,根據國內崗位有針對性地安排實習。由此,我順利地進入了德國大眾在卡塞爾設立的備件物流中心,進行為期4個月的實踐學習。我們深入瞭解了現場運營的信息流和實物流的管理,倉庫規劃,內、外部物流運輸組織,以及全程物流質量監控體系等。
這段經歷非常寶貴,值得一生珍藏。回國後,我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工作當中,參與規劃了10萬平方米的庫房擴建,推動了新舊物流中心的切換。十幾年來,作為從業者,我見證了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感到十分高興。
大事記
政策對話
2010年,中德簽署部門間《關於在“綠色物流”領域開展雙邊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2011年,首屆中德綠色物流會議召開,至今已成功召開7屆。
2014年,交通合作被納入《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中德雙方提出要繼續努力推廣可持續物流。
務實合作
2012年,簽署集裝箱運輸綠色航線示範項目合作意向書。
2015年,中德低碳交通合作項目正式簽約。
2016年,中德多式聯運發展研討會舉行。
2017年,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組織人員赴德國調研多式聯運關鍵技術和法規政策。
2018年,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組織物流企業赴德國考察多式聯運物流園區、轉運站和物流聯盟。
人才培養
1995年,中德開始在道路運輸和物流領域開展人員培訓合作。
2000年至2012年,來自交通運輸部、部分省(區、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以及科研院所、學校、企業的相關代表逾百人赴德國參加培訓。
1996年至2004年,德方專家前後8次來到中國舉辦不同主題的“貨運管理和物流”研討班。
作者 | 曹文娟 馬士茹
責編 | 李旭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