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基金難逃“冠軍魔咒” 年底買基金還要避開哪些坑?
又到了基金年末激烈的排位賽階段了,雖然説不能單單看排名買基金,但還是很多人對冠軍基有很深的執念。所以“讓冠軍先飛一會”,我們先來了解下基金的冠軍魔咒。
1、什麼是基金的冠軍魔咒?
首先要説明一下,“冠軍基金”並不單指排名第一的基金,而是指那些業績排名非常靠前的一類基金。
而所謂的基金“冠軍魔咒”,就是指在上一年業績排名領先的基金,在第二年的業績表現往往並不好,如果是按照業績排名買入這些排名靠前的熱門基金,大概率第二年收益會大幅下降,甚至虧損。
這個“魔咒”並不是傳言,而是有數據支撐。比如2010年的收益冠軍華商盛世增長,2011年業績同類排名下滑325位,2012年更是下滑423位,在同類基金中排名倒數;
2011年的收益冠軍博時價值增長,2012年同類排名下滑314位,2013年下滑511名,在同類基金中排名倒數第17名;
2016年的收益冠軍興業聚利,2017年同類下降1526名,在中位數附近;2018年排名繼續下滑,在同類中排名後四分之一;
所以,多數的冠軍基金都是曇花一現,買入很大概率會踩坑。
2、為什麼會出現冠軍魔咒?
1)冠軍往往是歷史進程的選擇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能脱離歷史的進程。即使是股神巴菲特,都承認“子宮彩票”的價值,如果他不是誕生在蒸蒸日上的美國,斷然不可能在那段歲月,在股市上獲得巨大的成就。毫無疑問,冠軍基金很多時候也是“生逢其時”。
比如“碳中和”,如果放在大國崛起的背景下,無疑是A股這些年最可貴的賽道之一。但是,鐵打的好賽道,流水的行業。比如之前,高端白酒受益於收入提高帶來的消費升級,行業迎來大發展;醫藥受老齡化推動,也有結構性機會;半導體,逐步自主化非常關鍵,也是科技細分中的重要賽道。
但好賽道常在,邏輯也並未更改,但不同的宏觀環境影響市場風格,行業輪動才是常態,並沒有能夠一直躺贏的冠軍。
2)管理能力跟不上規模擴張
冠軍一般都會市場和公司熱捧,大量的熱錢會使得規模不斷增大,基金經理策略和管理團隊的擴大需要時間磨合,很容易造成虧損和跟不上市場風格切換。
在基金行業有這樣一句話:規模是業績的敵人。這是因為基金的超額收益水平由兩個關鍵變量影響:投資策略,投資能力。這兩個變量都影響着一隻基金的規模上限。
基金的投資策略可以類比為一個企業的“賽道”、“商業模式”,基本上決定了一類基金的規模“天花板”。這裏面的原因是:投資策略決定了基金可能會捕捉到什麼樣的投資機會,而投資機會,並不會因為資金規模的增加而增多。
投資策略決定了一類基金的規模上限,而投資能力就決定了具體某一隻基金的規模上限。同樣的策略,不同的人來做,結果可能會大大不同。
舉例來説,採取同樣的“撿煙蒂”投資策略,能力圈小的人,只能在一兩個行業裏找機會,能力圈大的人,卻能夠在全市場找機會,甚至是在全球市場找機會,兩者能抓住的投資機會自然是天壤之別。因此,投資策略類似、投資風格類似的基金經理,由於投資能力的不同,能夠有效管理的基金規模也會有巨大差別。
3、什麼才是追明星基的正確姿勢?
説了這麼多,那我們怎樣才能避免基金買入前排名優異,但買入後反而不佳的這類情形呢?小編梳理了幾點小建議,給大家做個參考。
第一:儘量避免炒作熱點基。市場資金總是在流動的,這也帶來了板塊之間風格的快速輪動。
我們想要準確地把握住市場熱點難度不小,不僅講求“快狠準”,還真正考驗了投資者精準的擇時和短線操作能力。因此,不建議普通投資者進行熱點炒作,因為炒作的背後常常是追漲殺跌。
第二:不要只看排名選基金。
東方紅資管曾做過一個研究,過去一年的基金排名與下一年的排名相關性較低,且呈現負相關的結論,也就是説我們執着於購買的冠軍基並不能成為未來收益的保證。
因此我們在選基金時除了看排名外,不妨綜合考慮基金經理、最大回撤、投資策略、持倉風格等多方面因素,這樣才有助於選到一隻適合自己的好基金。
第三:設定自己的預期收益率和能接受的最大虧損,建立基金觀察池。
很多人買基金喜歡聽從朋友、大V推薦或者看哪隻漲得猛就選哪隻,但是別人認為好的、平台重點展示的其實不一定適合自己。對於這類型基金不妨放在自己的基金觀察池一段時間,經過比較考驗之後再在市場合適的位置進行佈局。
跑得快不等於跑得遠,希望大家在投資路上都能找到那隻幫助自己實現財富增值還能長期拿得住的好基金。
4、年底基金投資還要避開哪些坑?
1)不要看短期收益不好就贖回
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説,經歷過山車行情,基本上是每個投資者的必修課。
因為市場會有波動,有的時候波動大一些,有的時候波動小一些。
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接下來市場的走勢,如果過於注重短期市場表現,那一時盈虧可能就會讓我們在市場的波動中亂了方寸。
著名投資家查爾斯·艾里斯在《投資藝術》裏曾寫道:“當閃電打下來的時候,你最好在場”。
“閃電”的出現總是突然的,真正的行情來臨時,只有少數人在入場。因此,投資高手往往會放棄對市場的短期猜測,而從中長期的視角出發,來判斷當前點位向下的概率大,還是向上的概率大。如果是後者,那麼持有倉位靜待“閃電打下來”,才是合適的做法。
比較近十年的偏股基金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可以看到隨着持有時間的增長,偏股基金指數的超額收益愈發明顯;儘管基金的短期會存在波動,但當持有時間拉長,正收益佔比也會上升。
2)不要持有太多的基金產品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投資名言:“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裏”。於是很多人為了分散風險,買了很多隻基金。
事實上,這句名言還有後半句:“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籃子裏”。即基金數量多≠風險低。
國際著名基金評級機構--美國晨星,做過一項調查並顯示,若持有4只隨機選擇的股票型基金,組合波動率會顯著的下降;當數量超過10只時,組合的波動幅度沒有隨着數量的增加出現明顯的下降。
意思就説,在選擇主動股票型基金上,保持4-10只左右的數量,就有助於達到分散投資,又不影響成本管理。
另外當我們在選擇權益類基金時,應儘量避免買入主題、風格、投向相似的同質化基金。
比如:同一基金經理同類型的基金產品;不同基金經理但持倉高度重合的產品;同一類型、同一板塊或相同風格的產品等等,這些同質化基金選擇1-2只即可。
3)不要看淨值高就不敢買
在看到淨值較高的基金時,很多人會選擇主動規避,覺得基金淨值都漲那麼高了,進場可能要高位站崗;而基金淨值低,跌也跌不到哪兒去。
有以上想法的投資者其實是混淆了股票、基金的投資邏輯。當股票的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越多,其上升空間越多,越值得投資。但是基金與股票不同,它有一個動態的調整過程。對偏股型基金而言,如果某隻基金已經漲到天花板了,基金經理會進行調倉,買入新的有上漲空間的股票,讓基金淨值繼續上升。
所以説,基金收益的上漲空間,取決於基金經理的實力,只要基金經理投資實力強,基金業績好,基金淨值就有持續上漲的潛力。
4)不要虧損了就停止定投
定投賺錢的關鍵在於頂住了所謂“虧損”的壓力。巴菲特有句話“如果你沒有持有一種股票 10 年的準備,那麼連 10 分鐘都不要持有這種股票”,雖然這句話説的是投資股票,但同樣也適用於定投。
當市場下跌時,雖然會造成短期的虧損,但這也往往是加大定投倉位的好時機,因為定投看重的是長期回報,堅持投資時平均成本才會被拉低,走出定投中的“微笑曲線”。
(文章整理自匯豐晉信基金、南方基金、天天基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