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不是“必贏”,一二級市場折價仍會存在。
IPO詢價市場化改革後,“打新神話”破滅給投資者又上了一課,未來A股的新股市場特徵,會不會跟海外市場進一步靠攏?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定價規則以外,近期新股破發有市場熱度降低的因素,但中長期來看,一二級市場折價仍會存在,大面積破發不會持續,投資者需要對企業基本面和產業政策有更深入理解,不同行業的新股表現也會分化。
10月22日至10月29日期間,A股市場連續6個交易日出現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共涉及8只股票,均來自注冊制板塊,其中5只新股來自科創板、3只新股來自創業板。這些新股均是按照詢價新規完成詢價定價的。
部分業內人士看來,IPO詢價市場化改革已初顯成效,“抱團壓價”情況有顯著改善,前期存在問題基本解決,機制優化取得階段性成效。傳導到二級市場,市場博弈加大,出現階段性破發現象,終於破解了“無腦打新”的長期異象,發行詢價逐漸回到了正常軌道。
在新股頻頻破發的同時,近一段時間內IPO發行上市家數相對較為集中。10月份以來至今(16個交易日),A股市場共有32只新股上市,其中10月22日至10月29日期間,有15只新股上市。
華南某投行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已經上市的新股比較多,未來預計買賣雙方的定價博弈會變得更激烈,短期內的新股破發情況會持續一段時間。不過預計第四季度繼續上市的新股數量比較有限,有些企業是因為監管要求補充完整年報後再上市,上市時間比企業原計劃可能要晚一些,預計經過2021年年報審計後,下一個新股上市熱潮要從明年3月後才重新開始。
華鑫證券分析師嚴凱文表示,新股的發行狀況是當下市場融資能力及火熱程度的映射,在流動性邊際收緊時,新股發行也將承壓,10月以來,受市場整頓量化類資金及宏觀流動性收緊預期影響,A股成交量從1.5萬億元回落至1萬億元左右,流動性邊際收緊催化本輪新股大面積破發。
嚴凱文預計,未來分化將持續,研究定價能力是關鍵。覆盤本輪發行潮,實際上自去年開始,新股的發行狀況已逐步出現分化,該狀況在今年加劇:有200餘隻新股在上市五日後的收盤價格低於首日收盤價,在二級市場炒作次新股的資金缺乏“賺錢效應”。二級市場熱情降温、疊加新股發行中樞上移及流動性邊際收緊,鐘擺效應導致本輪新股大面積破發。具體行業來看,養豬行業和地產產業鏈近期基本面不理想,拖累相關次新股的表現。
“新股破發給投資者上了一課。”博大資本非執行主席温天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宏觀面來看並沒有太多收緊的信息,但無論是港股還是A股來看,都有次新股集體破發的情況,整個投資市場流動性需要恢復。預計只有當二級市場和一級市場都沒有太多負面消息的情況下,二級市場有所恢復後,新股表現才會更理想。現在國家對不同產業都有一定不同政策,部分新股現有的破發是可以理解,新股市場並不是“必贏”,未來投資者對產業政策和企業微觀基本面都要有深入研究。
香港市場一位資深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IPO市場化程度更高的海外市場,包括美國、歐洲、香港等,用較長時間維度衡量,比如大約三年或者五年,IPO企業的股價表現收益大部分是跑輸大盤指數表現的。這主要是因為IPO集中掛牌,融資額比較高的時候,市場整體也是較為狂熱的高位。具體策略來看,各地市場的IPO都是可以認購的,理性的做法來看,大部分投資者都要在上市當天,或者一週內套現。
嚴凱文認為,覆盤歷史來看,流動性是破發潮催化因素。自1991年A股開市至今,出現了七輪新股破發潮,分別發生在2004年6月到8月、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2010年1月到2月及5月到7月、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2012年3月到9月、2018年2月到10月,均出現在市場情緒不佳、流動性趨緊時。在鐘擺效應回落後,市場將會尋找到新的博弈位置,新股大面積破發不會持續,“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一二級市場折價仍會存在。作者:李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