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億元瞬間蒸發!一個清醒製造危機的賭徒,讓全國人民為他買單
產融結合和股市投資運作,不得不提的90年代一個標誌性人物,締造德隆系的唐萬新。
在財經作家吳曉波的《大敗局》中,作者為讀者分享了這位金融大鱷的傳奇人生。
“但凡拿我們生命去賭的,一定是最精彩的。”這句名言出自德隆系掌舵人唐萬新之口。
他打造了一個1200億元的金融帝國,人們將他稱作“中國莊股第一人”“金融奇才“”A股梟雄”“江湖第一莊“。
2004年,在他最得意的時候,唐萬新鋃鐺入獄,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罪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罪。
這個股市最大神話的締造者,究竟是如何在股市“翻雲覆雨”,又是如何從雲端跌落?
1.27歲賺了150萬
1964年,唐萬新出生在新疆烏魯木齊的一個家庭,父母都是大學生、高級知識分子。
唐萬新腦瓜子很聰明,第一次高考,上了華東石油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國石油大學。可是學了一年半以後,他覺得這個專業不理想,就退學重考。
第二次高考,分數很不錯,據説可以上覆旦大學的物理系。可是當時教育部的最新規定,在讀大學生重新參加高考,只能由原來的大學錄取。
唐萬新就覺得太沒勁了,要繼續這麼讀書,倒不如自己做生意。於是,從21歲開始,他就輟學出來,開了家打印店,賺了60萬。唐萬新骨子裏有賭徒的潛質,手上沒什麼資本,喜歡以小博大,什麼都想賭一把,什麼都做不長遠。
6年裏,他嘗試了各種各樣獵奇投機的生意,結果錢沒賺着,還倒欠了100多萬的外債。唐萬新沒有跑路,而是把債主們叫到一起,撂下一句話:“你們要是信得過我,就給我個機會;要是信不過我,就把我送去監獄。”
1991年 27歲的唐萬新時來運轉,靠代理打印機在油田業務上猛賺150多萬,他沒有拿來揮霍而是第一時間上門還債,並多加了一筆利息。後來好多債主都成了他的部下。
2.3000萬,德隆的起點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掀起新一輪改革開放浪潮,股市一片大好,唐萬新嗅到了發財的機會,僱了5000人去深圳證券交易所排隊認購原始股,最後在股市上賺了第一桶金,第一筆快錢,也從此痴迷股市的造富神話。
也就是這一年,唐萬新集結了大哥唐萬里、二哥唐萬平、三哥唐萬川,合夥註冊了一家公司:新疆德隆實業公司。後來有人還給這幾位送了一個簡稱,叫“萬里平川一片新”。
唐萬新就和他的兄弟們在新疆、陝西這些西北省區,大量地收購國有企業的股票,拿到股票以後呢,他們要不就是馬上找下家,把股票給倒賣出去;要不就是拿着等公司上市,然後套現走人。幾筆交易做下來,唐萬新一干人等一夜暴富,光倒買 “西北軸承”的法人股,就讓他們淨賺3000萬元。那是1992年,全國上下幾億個普通人還在發愁——畢業不包分配了怎麼辦?工作不分房了怎麼辦?企業裁員,下崗了怎麼辦?可唐萬新呢?大學沒念完,也沒找過正經工作,愣是幾個月就賺了3000萬元。在那個瘋狂的年代,遍地是黃金,誰最膽大包天,誰就最富得流油。不過就這3000萬元,對德隆來説只不過是個起點而已。
3. 中國股市第一莊家
1995年3月,國債期貨市場上爆了個大雷:“327事件”。唐萬新在國債期貨市場上被強行平倉,一天就虧掉一個億。
這一虧,讓唐萬新清醒了不少,他開始走向資本併購的的道路,企圖通過資本併購的方式,盤活資產,改造傳統企業,創造更多剩餘價值。從此德隆系走上了瘋狂擴張的道路。
1996年,德隆先後拿下了新疆屯河、瀋陽合金和湘火炬三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權。從此,人們説起德隆,就可以在後面再加個字了:“系”。而這三家上市公司,被稱為德隆系的“老三股”,也被稱為是德隆系的“三駕馬車”。
如果我們去看看新疆屯河、瀋陽合金和湘火炬的股票走勢圖,就會發現,自從德隆入主以後,這三家公司的股價使勁往上衝。從1996年到2001年,5年時間;新疆屯河的漲幅,11倍;湘火炬,11倍;瀋陽合金,15倍。可這股價怎麼來的呢?難道是因為產業整合做得太好,把投資者都給吸引過來了?非也。其中的秘密,剛才我已經告訴大家了:坐莊。要説德隆的坐莊技巧,放到現在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無非就是“三板斧”。第一條,左手倒右手,操縱股價。它自己本來就是大股東,股權比例超過30?而且德隆還把金新信託、德恆證券、中企東方等等金融機構,變成了自己的操作平台,通過這些平台下面開設的兩萬五千個股東賬户,連續買賣、自買自賣,把旗下的上市公司股價給推高。不過呢,光自買自賣也不成,需要的資金量太大,還是得用點花錢少、甚至不花錢的方法,多吸引些韭菜過來。這就得靠第二條,配合整合重組的理念,有計劃地釋放利好消息。通過計算好時間,看着股價的形勢,過段時間就放一個利好消息,一會兒是投資併購,一會兒是資產重組,一步步地點燃市場的情緒,把股價一步步地往上抬。但實際上呢,這些項目的投資額並不是很大,很難具有規模效益。至於第三條,那也是上市公司忽悠股民、推高股價的不二法寶——高送轉。比如1送1,就是你持有1股股票,我就送你1股紅股。如果你持有100股呢?我就送你100股。聽起來是不是賺大發了?可其實,這就相當於把一張100塊拆成了2張50塊。股數變多了,可是每股的價值也變少了。可是,就是有成千上萬的股民,爭着搶着去撿這所謂的“便宜”,硬生生地把股價給推高了。
走到這一步,很難説得清,唐萬新到底是為了炒高股價而進行產業整合;還是為了進行產業整合來炒高股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德隆坐莊不但沒能緩解資金的困境,反而讓資金的黑洞越變越大。有人做了個計算,每年德隆用來維持股價的費用就得10億元,用來支付大規模產業整合產生的融資利息,還得30億。也就是説,唐萬新光維持現狀,每年就得憑空變出40億元來。可這40億哪裏來?
可以説,唐萬新已經清楚地知道,德隆正在面臨着危機,可是他收不了手。他總是想:再挺一挺,能熬就熬吧,風雨之後才能見彩虹。而為了能源源不斷地獲得資金供給,持續地坐莊,唐萬新在犯罪的路上也越走越遠。
4.非法集資250億元
怎麼才能融到更多的錢呢?唐萬新想了兩招。
第一招,用上市公司的錢。上市公司要是沒有錢,向銀行貸款就行。貸款要是不夠,也沒事兒,德隆系底下其他公司貸款的時候,上市公司出面做個擔保就行。就這樣,在德隆系內部,各個公司之間的互相擔保、資金輸送、重複質押等等違規現象比比皆是。
第二招,委託理財。當時,德隆控制了很多家信託金融機構,什麼金新信託、新疆金融租賃、伊斯蘭信託、德恆信託、中富證券等等,然後通過這些金融機構開展高息理財的業務。利息多高呢?每年12?22?
調查表明,德隆通過委託理財的手段,一共融資250億元。可想而知,當德隆崩盤以後,回有多少企業和個人被拖下了水。2001年,美國資本市場上的互聯網泡沫破裂了,中國資本市場也不太平。像銀廣夏、中科創業這些莊股一個個地崩盤,大小莊家紛紛撤退。
德隆自己也陷入了一堆麻煩當中。雖然旗下上市公司的股價達到了歷史性的高點,可同時,市場上已經有人開始質疑它的模式,監管部門更是開始介入調查。但是,就算內憂外困,危機四伏,德隆還是不動如山,就算吐血也要堅定地把這莊給做下去。
5. 1200億元資產的蒸發2002年,已經陷入危機的德隆不但沒有任何收斂,反而開始了急速的擴張。鉅額的投資項目一個接着一個。5月,德隆成立德農超市,宣佈要在5年內投資100億元,在10個農業大省設立1玩家農資超市。7月,德隆旗下的湘火炬發佈公告,要從汽配生產轉型做汽車的整車製造,打造一個重型汽車帝國。9月,德隆成立畜牧業投資有限公司,宣佈要投資25億元,建設“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南疆綠洲”三大產業基地,打造中國乳業的龍頭企業。11月,德隆又組建旅遊集團,要投資35億元,把新疆的山水、深圳的航母、江西的井岡山、貴州的黃果樹統統都整合起來,成為中國擁有最多風景資源的旅遊“航母”。
到2002年底,德隆號稱控制了1200億元的資產,擁有500多家企業和30萬員工,涉足20多個領域。
“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這個名號,德隆當之無愧。可是,“最大”的背後,還有三個字:最危險。德隆一邊瘋狂地擴張規模,可另一邊,資金困境始終沒有得到改善。甚至到2003年底,為了獲得銀行的資金,德隆已經把手裏所有的上市公司股票都給質押了出去。
只要股價一崩,這些股權就都是銀行的了。可是,經過長期的坐莊,這些公司的股價早就已經虛高,早就開始搖搖欲墜了。2004年3月,有媒體搶先發了一篇報道,説德隆已經把大部分的資金都壓在了旗下的幾隻股票上,現在已經沒錢了,別指望它還會繼續護盤。
事實上,德隆也真的沒辦法了,甚至只能發動所有員工自發護盤,自掏腰包去買老三股,部門經理每人1萬股,普通員工每人1千股。可是等股票真崩盤的時候,就這點錢哪夠?4月13日,合金股份率先跌停,接着,老三股全線下挫,德隆的傳奇最終演成了一場悲劇。幾年累積下來的漲幅,短短几個禮拜之間就化為烏有,無數人的財富隨着市值一同蒸發。
納愛斯牙膏的創始人曾經就被唐萬新的產融整合所折服,還把公司的6億元資金交給德隆旗下的機構來打理。結果血本無歸。亞星客車把7000萬資金委託給德隆,崩盤之後,56歲的董事長李學勤千里迢迢從揚州趕到北京鬧絕食,説對不起亞星上下6000名職工,如果要不回錢,只能以死謝罪。還有更多的個人投資者,雖然損失的可能只是幾千元、幾萬元,卻是半輩子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血汗錢。
最後,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政府不得不出手,對個人投資者進行保護。委託理財的金額在10萬元以內的,政府全還了,在10萬元以上的,政府還九成。
這些費用,都是各地地方政府的財政自己承擔的,也就是説,用的是全體納税人的錢。而造成這一切的唐萬新呢?一開始逃到了緬甸,最後還是乖乖地回國,配合調查。唐萬新還是有擔當的、有夢想的。就算德隆已經全面崩盤了,他還是固執地認為,自己的產融整合沒有錯,問題只是在於負債率過高,這才導致了危機。《財經》曾經用這麼一句話來形容唐萬新:“一個清醒地製造危機的賭徒,一個夢想把火山化作金礦的狂人。”
堅持夢想是好事,可是唐萬新的夢想,卻讓全國人民來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