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22年開年IPO五大特徵:募資規模2210億大增37%,過會率回暖,終止企業數超去年全年,頻現被抽查企業撤單…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財經

財聯社(深圳,記者 吳昊)訊,2021年是當之無愧的新股發行大年,新股發行募資規模突破5400億元,IPO項目家數突破520家,刷新A股IPO史上最高紀錄,這也使得2022年的股權融資市場備受期待。2022年開年IPO市場呈現哪些特別之處?

一是今年1月過會率有了較為明顯的回暖跡象,據WIND統計,截至今年1月末,36家在審項目中,33家已順利過會,過會率91.67%。而2021年過會率一度走低至88.07%,尤其是去年11月過會率一度下探至81.58%。

二是儘管今年剛開局1個月,但終止IPO企業數量已達到22家,在去年全年16家終止的基礎上再增30%。尤其是不少被抽中現場檢查的企業頻現密集撤單,如1月7日,證監會開展2022年的首批現場檢查中,9家被抽查企業中目前已有4家提交撤單申請。

三是2022年的IPO募資規模在去年高增的基礎上繼續增長,截至今年1月末,IPO募資規模已突破2200億元,較去年同期再增超37%。

四是IPO企業註冊用時縮短。例如科創板企業哈焊華通僅用了22天即拿到批文,為獲批文速度最快的一家。另有19家企業在不到2個月內,完成了從提交註冊到獲得批文。

五是全面註冊制顯然是今年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抓手。註冊制之下,證監會對中介機構的執業質量與相關責任提出了更高要求。

關注點一:新股發行在去年基礎上加速度強勁

2021年是當之無愧的新股發行大年,無論是新股發行的募資規模還是家數,皆刷新了A股IPO歷史最高紀錄。據WIND統計,2021全年A股合計募資規模5426.75億元,在2020年4800億元的募資高點基礎上,繼續增長13%;去年內共524家公司完成IPO,與2020年相比再添87家。其中滬深主板市場共122家,科創板162家,創業板199家,北交所41家。

從單季表現來看,募資規模逐季增加的趨勢十分明顯。據WIND統計,2021年第一至第四季度的IPO募資規模依次為783.5億元、1356.44億元、1611.45億元和1675.36億元。

按上市日統計,去年內,IPO承銷金額超500億的主承銷商共有3家,分別為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以及中信建投。華泰聯合、海通證券則募資超300億元,國泰君安募資超2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IPO募資規模排在前10名的券商中,中信證券的承銷家數以68家遙遙領先。不過從平均募資規模來看,中金公司則以30.45億元顯著甩開同行,呈現出少而精的大項目策略。

股權融資市場強勁的擴容加速度在今年仍在延續。據WIND統計,按上市日統計,截至1月31日,今年新股發行家數IPO家數為32家,儘管從數量上看較去年同期減少了7家,但募資規模卻達到2210.8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611.26億元再增37.2%。

關注點二:股權融資市場集中度放緩,但頭部優勢依然明顯

毋庸置疑的是,“強者恆強”依然是股權融資市場的顯著特徵,2021年股權融資前10名的券商主承金額合計佔比為68.6%。不過較之前兩年,則集中度略微有所回落,2019年與2020年,股權融資前10名的券商主承銷商金額合計佔比分別為72.2%和74.6%。

總體來看,IPO承銷仍然持續集中於頭部券商且市場份額相對較為穩定,其中2019至2021年期間,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招商證券、華泰聯合、國泰君安等6家券商連續3年蟬聯承銷規模前10名。華泰聯合、國泰君安、民生證券、東方投行、光大證券等,更呈現出市場份額的連年提升。

進入2022年後,截至1月末,70家券商累計在會項目已達到839家,其中中信證券在會項目最多,為100家。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則分別為65家和57家。在會項目多於40家的券商還有中金公司、華泰聯合、海通證券、民生證券。

北交所方面,截至1月末,有31家券商的68家項目在審。其中,開源證券與申萬宏源的在審項目數量最多,各有7家;安信證券有4家在審;東吳證券、財通證券、西部證券、中泰證券、東北證券、中信建投、興業證券等則各有3家項目在審。

關注點三:2022年1月份IPO過會率相對回暖

IPO融資規模持續擴大之餘,項目過會率更備受關注。根據WIND統計,2021年共計審核項目503家,過會項目443家,過會率88.07%,較去年95.08%的過會率減少超過7個百分點。尤其是去年11月,IPO過會率甚至一度下探至81.58%,創去年內最低。而如果把去年內141家撤單企業也算在內,則全年的實際過會率或將再度下調。

不過,今年1月,IPO過會率似有所回暖,截至今年1月末,已有36家項目在審,33家項目過會,過會率91.67%,環比去年12月提升了5.18個百分點。

從各板塊的審核情況來看,據易董統計,去年內上交所共計審核項目204家,滬市主板與科創板共計過會項目185家,兩個板塊過會率分別為86.54%和92.11%;深交所共計審核項目237家,深市主板與創業板共計過會項目222家,兩個板塊過會率分別為81.25%和95.61%,較上交所而言,深交所的平均過會率更高。另外,北交所審核項目37家,過會項目36家,過會率97.3%。

從各保薦機構IPO過會看,民生證券、安信證券、招商證券、國元證券、光大證券等39家保薦機構在去年保持了“零失誤”的良好戰績。24家券商去年IPO過會率不足100%,其中包括數家頭部機構,如中信證券過會率98.41%、中信建投過會率95.56%、中金公司過會率92.86%。

此外,據易董統計,2021年共有29家公司審核不通過,全年被否率6.4%,較去年上升約5個百分點。

從這些被否項目的保薦機構來看,中小型券商所保薦的項目被否率更高。其中宏信證券2021年內僅申報1家IPO項目,被否率為100%;華龍證券、萬和證券被否率為50%。

另外,存在項目被否的頭部保薦機構中,銀河證券被否率25%,廣發證券被否率11.11%,被否率超過5%的頭部保薦機構還有國泰君安、華泰聯合、國信證券等。

關注點四:年內終止IPO數量超去年全年30%

從截至1月28日的IPO受理情況來看,今年內新受理的IPO申請有7家,其中4家為科創板,2家為創業板,另有1家為北交所。

有投行人士分析認為,今年以來,A股的IPO市場呈現出幾大明顯特點。第一個特點是IPO企業註冊用時縮短。例如科創板企業哈焊華通僅用了22天即拿到批文,為獲批文速度最快的一家。另有19家企業在不到2個月內,完成了從提交註冊到獲得批文。

另一個特徵則是註冊階段終止企業數量顯著增加,2021年全年,終止IPO的企業數量僅為16家,而今年僅1個月內,終止IPO數量就已達到22家,超過了去年全年的30%,其中12家來自科創板企業,10家來自創業板。

該投行人士分析表示,對於科創板企業而言,科創屬性與科創板定位,是板塊最主要的終止原因。尤其是研發費用的真實性、研發專利來源與準確性、持續經營數據是否繼續符合要求、營收是否以核心技術為主等,是被問訊最為集中的幾方面問題。

而與科創板終止註冊原因相比,創業板終止註冊原因則較為多樣,不過實控人或重要股東、業績及政策等方面是聚焦較多的問題。

此外,更突出的特徵則是不少被抽中現場檢查的企業密集撤單的現象更為顯著。

1月7日,證監會開展2022年的首批現場檢查,在2021年12月31日前受理的187家企業中,有9家企業被抽查,其中4家來自創業板、3家來自科創板,2家來自主板。有投行人士分析表示,被抽中的9家企業基本為熱門賽道上收入與淨利潤體量較小的公司。

尤為值得留意的是,截至目前,此批被抽中企業中已有4家因撤單而致IPO終止。其中有3家為擬申請創業板上市企業,包括中恆寵物、壹物科技、武漢藍電,另有1家輝芒微則來自科創板。前述投行人士表示,這4家企業撤單的原因基本來自業績不達標的問題,例如收入規模小、業績波動大等。

關注點五:註冊制下,執業質量受考驗

相比往年,走高的撤單數一方面是由於證監會加強了對擬上市公司的現場檢查力度;另一方面則與註冊制之下,證監會加強中介機構的執業質量與相關責任有關。

2021年是全面註冊制的改革之年,資本市場的配套政策環境也對非常有利。2022年,在證監會的重磅文件頒佈之下,註冊制有望全面落地。

1月28日,證監會制定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對全年的立法工作作總體部署。根據部署,市場最為關注的全面註冊制落地的相關規章將在2022年出台,規章包括制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上市公司證券發行註冊管理辦法》等。

1月17日,證監會召開的2022年系統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以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製為主線,深入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堅持註冊制改革“三原則”,進一步完善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安排,突出主板改革這個重中之重,加快推進發行監管轉型,進一步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增強各方合力,推動形成有利於全面實行註冊制的良好市場生態,確保改革平穩落地。

海通證券表示,註冊制定價由發行人、主承銷商、投資者等各市場參與主體充分博弈形成,全面註冊制對投行的估值定價能力、選擇發行時間窗口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註冊制全面實施後,發行人、投資者類型更多元,需求更多樣,法制與監管體系更全、更嚴,投行執業風險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