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管理局在3月26日發佈的2020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中顯示,整個“十三五”規劃期間,即2016-2020年間,外資淨買入境內股票和債券6150億美元。剛看到這個消息時令人欣慰,再深入關注。其中,外資淨買入A股1507億美元,主要通過滬(深)港通買入,淨買入境內債券4643億美元,主要通過“債券通”、銀行間債券市場直接投資渠道買入。截止到2020年底,外資持有境內債券和股票市值為10542億美元,是2015年末外資持有規模的4.7倍。 外資淨買入債券的規模是A股規模的3.08倍,淨買入債券和股票的比例為3:1,這個經驗參數也是值得絕大多數人去參考。實際上我們普通自然投資人的能力很難趕上境外投資者的投資能力,既然能力不如時,比這個比例再保守一點,更側重債券,減少偏股票類的投資會更合理。當然如果您覺得您的能力比境外投資者的能力還強的,就可以多配製偏股票類的品種。債券和股票最大的差異特徵就是,一般談債券談的是它的安全性,實際上債券違約的幾率整體是比較低的,別看經常有債券違約的新聞,實際上每年下來,債券違約的幾率估計連1%都不到,政信債即使包括非標類的,全國有一萬多家地方平台公司,每年違約撐死也就是幾十家,幾乎都能控制在百分之一以內,無論是公開發行的債券還是政信債,即使違約的,幾乎都很難血本無歸。普通債券至少能要回來一半沒啥問題,而且實際中普通債券實際上是可以提前打折變現賣掉的,至於政信債,哪怕是遇到違約的,你要想它傷到小散户本金,估計還是比較難,大概率會讓有這類想法的人失望。
股票就不一樣了,股票的特徵更多談的是風險,某某票的風險到底有多高,如果遇到行情不好時,回撤到底會有多大,自己是否能承受這個風險。但大部分普通人在看股票或者基金時,往往更多看中的是它的歷史業績,曾經的漲幅有多高,歷史業績越好,買入的衝動越大,哪還管什麼風險不風險,更多的是抱着進去賭一把的心態,賭贏了走人,賭輸了被套,要是再賭輸了,就躺下裝死。
像我們80後甚至70後、90後的人,有些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自己小兩口有房有存款,自己的父母、岳父岳母也有房子、有存款;自己小兩口把錢拿去放銀行又嫌收益太低不太甘心,總想找一個收益比銀行稍微高些,風險又不像股票、股票型基金一樣那麼大的品種,而且自己又有閒錢並且也有較大的風險承受能力。其實這個時候是可以考慮收益能有八九個點的政信的,除了政信外,實際上還有封閉式債基,或者純債基等等的風險也相對較低,長期下去比存銀行的收益率能稍微高點。但是,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貪慾,比如,您進了封閉式債基或者純債基,看見其它股票型基金收益漲幅大,然後就自己啥也不懂,心慌慌跑去玩其它基金的人,那種還不如從一開始就別進基金。進政信也如此,如果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貪慾,看見政信收益不如地產類、普通工商企業類的收益高,然後就跑去玩其它非政信類的, 那種人也不如從一開始就別進政信,還是保留在存銀行的階段吧。以前玩黃金等大宗商品時也如此,有一部分人進去時剛賺了點不錯的收益,後來整個人就“飄”了,人越要飄起來的時候,即使風險已經在他眼前晃悠,他也看不見,那時候也就快要倒黴了。
所以人啊,就是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貪慾,不忘初心,時刻警惕風險,儘可能的保住本金,然後才是談收益。我是山大佛,持證理財規劃師,擁有基金+證券從業資格,著有《投資理財實戰:財商思維與資產組合配置策略》一書,財經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