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蘋果“混”,三天餓九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融中財經(ID:thecapital),作者:風信子,原文標題:《跟着蘋果不賺錢,2萬億“果鏈”棄“果”擁“特”》,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在A股“果鏈”是個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板塊,筆者根據蘋果公佈的2020年200家供應鏈名單統計,果鏈200家企業中有41家中國大陸企業,34家A股上市公司,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0.72%,總市值2.35萬億,佔A股總市值的2.57%,員工總數150.58萬,佔A股總員工數的5.25%。
這34家A股上市公司中,千億市值企業有5家,百億及以上市值企業有24家,可以説果鏈上市公司是A股最優秀的一批企業,是中國製造的代表性企業,這除了得益於廣大吃苦耐勞的中國勞動力,與蘋果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也密切相關。
然而,這幾年蘋果與果鏈開始同牀異夢,一方面是蘋果與印度、越南眉來眼去,打算轉移產業鏈。
5月24日,《華爾街日報》報道,蘋果公司已經告知一些代工製造商,希望擴大在中國以外地區的生產。多家台企已經開始行動,比如富士康帶頭在印度投資辦廠。印度總理莫迪對接棒中國,成為全球工廠野心勃勃,對蘋果更是竭力討好,印度政府提出,將為蘋果及其關聯企業提供25%的資本支出財政激勵,並建設道路、電力和供水等基礎設施。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估計,2020年印度佔蘋果公司全球製造產能的1.3%,2021年為3.1%,預計2022年將達到5%至7%。
另一方面,果鏈也不甘只賺“血汗錢”,“去蘋果化”成為共同的選擇。
比如,富士康自主下場造車,歌爾股份加碼AR/VR,藍思科技進軍光伏,長盈精密佈局動力電池結構件業務。去年3月份因被踢出果鏈而業績“大殘”的歐菲光6月30日召開核心幹部大會,會上集團董事長蔡榮軍表示,歐菲光迎來新的起點,發力智能手機、智能汽車、VR/AR及IoT生態等新領域,打造“新”歐菲光生態,堅定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決心。
果鏈無論是對解決就業問題,還是對出口創匯都有着重要意義,所以蘋果與果鏈的互相“背叛”必然是市場長期關注的話題。
蘋果“吃肉”,果鏈“喝湯”
跟着蘋果不賺錢,是果鏈企業的共識。
蘋果作為全球硬件的領頭羊,其市值已經高達2.25萬億美元,是A股果鏈總市值的6倍,而蘋果的盈利能力更是果鏈企業望塵莫及,2015年以來蘋果的銷售毛利率保持在40%左右,而銷售淨利率保持在20%以上,近幾年有明顯上升趨勢,反觀我們的果鏈,以“果鏈三劍客”,即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為例,賺的卻是實打實的“血汗錢”。
曾經,成為蘋果供應商是中國電子廠夢寐以求的事情,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加入果鏈之後,意味着業績的穩定增長,這主要反映在營收增長率上,2018年以來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和藍思科技三家的營收增長率均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其中立訊精密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長率,最差的藍思科技也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率。
另一方面得到國際大廠的認可,果鏈企業在資本市場也是風生水起,立訊精密在2019-2020年兩年間股價翻了3倍,而歌爾股份更是翻了4.4倍。
嚐到成為蘋果供應商的甜頭之後,果鏈企業也是乘勝追加產線,爭取吃到最大的份額。其中立訊精密在2019年擴產項目多達4個,投資金額達27.48億,相當於把2018年的利潤全部投入擴產線,但在大步向前的同時卻買下了隱患。
在產線方面,蘋果對供應商的生產設備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但是生產線會被單獨劃分給蘋果使用,並且設備、軟件所有權都均屬於蘋果,甚至清查資產也必須交由蘋果專人負責,一旦停止合作後,果鏈企業需要計提有關特定客户的一切資產減值損失。
歐菲光在2020年便計提了一系列相關減值損失,從而直接導致歐菲光2020年度業績大幅下滑,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9.45億元,同比減少481.39%;扣非後淨利潤-20.6億元,同比減少741.89%。
大建產線的同時,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紛紛湧入電子廠,基本不需要文化和技能的電子廠流水線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吃苦耐勞的農村人拼命加班生產,電子廠規模越來越大。此外,去電子廠打工成為不少大學生第一次勤工儉學的體驗,成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記憶。
就這樣,立訊精密蘋果業務的銷售份額佔總營收的比重也從2017年的36.58%,一路攀升至2021年的74.09%,可以説立訊精密完全成為為蘋果而生的企業。藍思科技與歌爾股份雖稍顯遜色,但蘋果業務的銷售份額佔總營收的比重,在2021年也分別達到了66.49%和42.49%。
蘋果源源不斷的訂單加上國內豐富的勞動力,成就了多家千億級的上市公司,但蘋果裹挾下的果鏈企業大而不強,也是不爭的事實。
蘋果對果鏈企業極為苛刻,蘋果最看重企業的ERP系統,果鏈公司的ERP系統由蘋果提供的。
在ERP系統裏,廠家要從蘋果指定的供應商採購芯片等原材料,物料的採購、流轉、生產、良率、出廠都會體現在ERP上,整個流程不允許有任何黑箱操作,包括芯片、天線、耳機等主要組件,必須由蘋果完全控制,流程透明。如此下來,蘋果能精確計算出一個產品的成本價,然後再給果鏈公司留出一定的利潤空間。
翻開果鏈的財務報表,可以發現果鏈企業毛利率水平還沒有蘋果的淨利率水平高,據筆者統計,34家果鏈A股上市公司2021年平均毛利率為21.23%,中位數為18.37%,平均銷售淨利率僅為2.76%,中位數為5.30%。無論是平均銷售毛利率還是銷售毛利率中位數均低於4722家滬深A股企業。
看到這樣的數據,筆者不得不説一句,跟着蘋果“混”,三天餓九頓!
橫向一體化,果鏈企業投入特斯拉懷抱
蘋果帶領下的智能手機時代將要落幕,吃盡中國紅利的蘋果要跑了,果鏈企業也在積極謀求新的出路,目前有兩條路擺在果鏈企業的面前:一個是擴大產品線,擴大客户羣的橫向一體化;另一個是向上下游延伸的縱向一體化。
從轉型的難度上,橫向一體化還在企業熟悉的領域,操作起來容易得多,這也成為大多數果鏈企業的選擇。
智能汽車接棒智能手機,引領科技的下一個時代,正如馬斯克所説,智能汽車實際上是一台“帶輪子的計算機”,這對本就服務於計算機產業的果鏈企業來説,是個極為適合的轉型方向。
智能汽車為果鏈企業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根據賽迪智庫數據,乘用車汽車電子成本在整車成本中佔比已由1970年的3%增至2015年的40%,預計2025年達到60%。隨着汽車電子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單車汽車電子成本的提升,汽車電子市場規模迅速攀升,預計到2021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將達到2.2萬億元,我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將達到8894億元。
比如説,在傳統燃油車中功率半導體裝機價值僅為71美元,約佔總價值的21%,對於純電池動力車,功率半導體價值達到387美元,佔據總價值的55%,接近傳統燃油車的5.5倍。2021年一部手機的平均存儲容量為105GB,而一輛汽車僅有34GB,但到2026年單車的存儲容量將達483GB、甚至512GB,而手機的只有350GB左右。一輛L2級別車攝像頭模塊價值僅40美元,一輛L4/L5級別車將達到195美元。
作為汽車行業的攪局者,特斯拉成為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大腿,果鏈企業紛紛投懷送抱。2017年,為MacBook、iPad和Apple Watch提供金屬機殼的東山精密,成為特斯拉供應商,提供新能源汽車連接器及模組等相關產品。2020年4月,長盈精密簽約入駐特斯拉所在的臨港產業園區,11月,發佈了一份融資額高達19億元的定增方案,其中9億元用於總投資11億元的上海臨港新能源汽車零組件一期工程。
2021年12月,藍思科技也落子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旁邊,將開展車載結構件、智能駕駛艙、充電樁、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等相關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貼合、組裝等。
為蘋果iPad生產元器件的安潔科技緊追馬斯克的腳步,跟着特斯拉去美國和德國設廠。據悉,安潔科技是唯一一家確認供貨特斯拉人性機器人的上市公司。
此外,領益智造、兆易創新、得潤電子、勝利精密、精研科技等企業也選擇投入特斯拉的懷抱。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沒有絕對的龍頭,除了一批擁抱特斯拉的果鏈企業,還有一些通過其他渠道加入新能源汽車。
比如,立訊精密通過入股奇瑞佈局新能源汽車。今年2月11日立訊精密發佈公告宣佈入股奇瑞,擬與奇瑞新能源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專業從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製造。隨後立訊精密在2月13日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中表示,立訊精密不造整車,而是協同奇瑞開拓為客户造車的整車ODM(原始設計製造商)模式,合資公司業務上將由奇瑞主導,立訊精密將在業務、客户等方面進行協同。至於合資公司主要目標客户,預計將是國外傳統品牌車企和國內新Smart EV品牌。
而蘋果代工廠富士康則更早轉型,在果鏈尋找合作車企時,富士康的新能源汽車已經造出來了。2021年10月18日,在鴻海2021科技日上,富士康正式發佈了純電動汽車品牌Foxtron,並首發了三款基於鴻海(MIH EV)開放平台研發的純電動車型。其中Model C定位純電動中型SUV,Model E為純電動中大型轎車,而Model T則是純電動大巴車。
此外,在發佈新車的同時,鴻海集團還制定了一個明確的運營目標:預計到2026年純電動汽車佔其製造營收比重達5%,營收規模目標1萬億新台幣,其中40%的零配件由鴻海集團自制。
從消費電子跨越到汽車電子並不容易,相比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車規級電子的驗證週期要2-3年,這也決定了,果鏈企業既要有產品實力,又要在時間上超越對手,方能打入汽車供應鏈。
縱向一體化是條更艱難的路
也許有人會説,蘋果也十分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國內果鏈企業可以聯合可以反制蘋果,爭取產業鏈上的話語權呀,但遺憾的是,國內果鏈企業並沒有叫板蘋果的實力,反觀日本,雖然半導體行業的輝煌已經逝去,但其在產業鏈上的實力不容小覷。
相比國內果鏈企業在組裝和零部件上的製造優勢,日企的優勢主要在半導體材料和半導體設備上,且這種優勢恰恰扼住了半導體行業的咽喉。
日經中文網數據顯示,在作為半導體基板的硅晶圓領域,信越化學和SUMCO兩家日本企業佔有全球5成以上的份額;在集成電路生產不可或缺的光刻膠部分,JSR及信越化學在內的日本企業所佔份額達到9成。昭和電工等企業發力的半導體表面研磨用的CMP研磨液,僅日本企業所佔的份額就超過4成。
在後製程的代表性材料技術“多層電路”、“封裝材料”的有效專利數量方面,專利調查公司Patent Result有統計顯示:與推進後製程技術研發的台積電和英特爾一起排在前列的日本企業有信越化學、IBIDEN及新光電氣工業等。
設備方面,GlobalNet指出,僅東京電子在塗布顯影設備上的份額就佔到近9成,是世界唯一的量產企業。在清除晶圓垃圾及污物的清洗設備上,日本企業的份額超過6成。後製程設備的劃片機方面,DISCO擁有7成份額。
此外,還有很多日本企業在製造設備方面存在優勢。2018年,半導體制造設備領域TOP15的企業裏幾乎有一半是日本企業。
縱向一體化,向產業鏈上游發展是條更加長期、更艱難的道路,完全突破了國內果鏈企業的能力圈,風險極大,採取對外投資的方式或是最好的方式。
以十年的眼光來看,果鏈積極投身智能汽車或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十年之後,勢必又成為“特鏈”亦或是“X鏈”的成員,依然會面臨被下游大廠盤剝的風險;以百年的眼光來看,走縱向一體化戰略,才是當家作主之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融中財經(ID:thecapital),作者: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