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價玩成股價,漲跌變化的幅度拉大、頻率提升,會成為常態嗎?

高檔酒在國內成為了奢侈品,我們雖然在名車、名錶、名包和名牌服裝方面不能戰勝歐美的對手,但是我們在名煙、名酒上成功了。名煙是靠國內的限制成功的,應該説勝得不是那麼名正言順;但是名酒可是自由競爭達到的,這一點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是很強生產力和研發水平的體現,不過我並不贊同這種説法。

把酒價玩成股價,漲跌變化的幅度拉大、頻率提升,會成為常態嗎?

前段時間產低檔大路貨的沱牌捨得酒業被ST了,正式宣佈薄利多銷的白酒時代結束了,現在真成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名酒根本不用打廣告,只需要漲價就讓你搶着買。

煙酒文化並不一定原產於中國,其實都是容易上癮的商品中的一類。有社會學家認為,容易上癮的商品構成了整個社會非常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甚至是現代財政能建立起來的前提。這些商品合法的有酒、煙草、咖啡因飲料等,不合法的如鴉片、大麻(部分國家合法)、古柯葉等等。雖然他們對人體多少有害,但其從財政的角度看卻是可以下金蛋的雞。你説靠煙酒的税來解決教育問題,這是對社會有利還是不利,估計誰也説不清楚吧。

把酒價玩成股價,漲跌變化的幅度拉大、頻率提升,會成為常態嗎?

中國古代一直有酒,但那時的酒和現在的白酒並不一樣,就跟我們四川人吃的醪糟差不多,並不是無色透明的,還需要過濾了才喝,用什麼過濾,春秋時就是用楚國進貢周朝的茅草來過濾的。古希臘和羅馬人懂得蒸餾烈酒的技術,直到11世紀由意大利南部傳入整個歐洲,直到15世紀有相關著作出版後才對外傳播。我國是元代可能有傳入,但普及的程度應該比較晚,至少在《水滸傳》成書時還沒有大範圍普及。因為書中黃泥崗酒中下蒙汗藥的酒就肯定不是現代的白酒,只能是米酒之類的甜飲,不然你試試白酒能解渴不呢。現在一堆宣傳有多少年曆史的酒,多少有些誇張成分,但這個涉及到各酒廠的利益,最好還是少説為妙。

把酒價玩成股價,漲跌變化的幅度拉大、頻率提升,會成為常態嗎?

煙酒等“癮品”並不符合標準的“需求定律”,價格和需求雖然也會呈現一定的正向關係,但是並不明顯。相反在一定的區間內,呈現出明顯的“凡勃倫效應”。凡勃倫效應是指: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暢銷。也就是説,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的升高反而會增加。它所反映的是人們的一種揮霍性的消費心理。但還是不能太離譜,如果價格離譜得厲害了,也是擺脱不了“需求定律”的。

把酒價玩成股價,漲跌變化的幅度拉大、頻率提升,會成為常態嗎?

隨着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隨着各種傳統的消費攀比等抬頭,高檔的這些消費越來越普及,近年來有向中下層收入者普及的傾向,甚至經常都聽到惡性的消費案例,高消費後自殺之類的不在少數。名車、名錶、名包這些經營者的收益都不如煙酒。因為煙酒的消費是一次性的,需求很大,消費很快,車、表、包都要用很長的時間。這樣國內最賺錢的企業當然就是煙酒集團了。

煙酒為何要折騰漲跌,其實這是一個套路。因為雖然毛利極高,需求量也很大。但競爭仍然是很激烈的,現在茅台可以説是佔據了第一把交椅。無奈名酒的廠家很多,以前中檔酒為主的生產企業均推出了高端品牌,當然就有做得不好的,如捨得;同時也有追上來了的,甚至以前就很厲害的,如五糧液、1573和水井坊之類的。而節假日前漲一下價格,讓要買的人儘快下單。一批剛需這類高檔消費品的商人羣體消費完成後,他們又想一還是有一些零星的消費者,那麼就不能漲了,而是降價,畢竟零星的個人消費者一般還是看重性價比的,就算高檔消費也是一樣。這有點象是“宰熟”的操作,但又不全是,而是更隱蔽。

把酒價玩成股價,漲跌變化的幅度拉大、頻率提升,會成為常態嗎?

這其實是網絡化和大數據分析後,越來越精準營銷的一個體現,以後的消費者就會經常在和商家在大數據的利用方面鬥智鬥勇了,但怎麼看消費者可能都鬥不過精明的商家哦。

把酒價玩成股價,漲跌變化的幅度拉大、頻率提升,會成為常態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8 字。

轉載請註明: 把酒價玩成股價,漲跌變化的幅度拉大、頻率提升,會成為常態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