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糧價飆漲 專家:國際糧價上漲不足以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
近期國際糧食和食品價格的上漲引發關注,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佈的數據顯示,國際糧價多個指標的漲幅創高點。在多位專家人士看來,國際糧價上漲主要受疫情和美國寬鬆貨幣政策影響。從整體看,國際糧食價格預計將繼續保持上漲態勢。
國際糧價上漲會對國內物價帶來多大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能否保障?有專家人士指出,國際糧價上漲對國內非主糧類的糧食價格有影響,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一些食品價格的上漲。“雖然國際糧價的上漲會對糧食貿易有一定影響,但是不足以影響中國糧食安全。”
疫情疊加寬鬆貨幣政策
國際糧價多個指標的漲幅創高點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官網在3月4日發佈的報告顯示,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在2021年2月平均為116.0點,連續第九個月上揚,並創下自2014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另據該報告顯示,國際高粱價格2月環比上漲17.4%,同比上漲了82.1%。國際玉米價格較上年增長了45.5%。2月份小麥出口價格幾乎維持穩定,但仍較去年同期上漲了19.8%。此外,糧農組織植物油價格指數2月平均為147.4點,環比上漲8.6點(或6.2%),為2012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平。糧農組織乳製品價格指數2月平均為113.0點,環比上升1.9點(1.7%),連續第九個月上升,且已接近40個月的高點。糧農組織食糖價格指數2月平均為100.2點,環比高出6點(6.4%),連續第二個月上漲,且錄得2017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部分糧食出口大國的物價也在上漲。據阿根廷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阿根廷經濟去年萎縮10%,2021年1-2月的通貨膨脹率均達到8%。通脹拉抬使得食品價格大漲,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阿根廷水果的平均價格增長高達228%,土豆價格增長114%,肉類平均價格增長103%,蔬菜類的價格增長了88%。
如何看待多數主要農產品價格強勁的漲勢?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毛學峯認為,近期國際糧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仍是受疫情影響和美國寬鬆貨幣政策影響。“第一,疫情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糧食產業鏈在流通方面仍受很大影響。第二,疫情之下,糧食成為資本炒作的標的。從金融危機等過去歷史經驗看,農產品或者糧食作為民眾的生活必需品,具有抗跌保值的屬性,也就成為資本炒作的標的,進而導致了糧價的上漲。第三,拜登政府1.9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會在未來幾個月逐漸顯現,市場產生了糧價上漲的預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持有類似的看法。在胡冰川看來,當前國際糧食和食品價格的上漲,最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導致全球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農產品也不能倖免;二是全球經濟逐步走出新冠疫情,農產品需求呈現一定復甦。
胡冰川進而指出,對比兩種原因,美國推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導致國際糧價上漲的主導因素,需求因素只是邊際因素。“我們可以看到,礦石、金屬甚至化肥價格漲幅都超過農產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數據,2020年2月-2021年2月間,全球化肥價格上漲了35%,同期農產品價格上漲了17%,按相對價格來説,農產品價格是相對下降的。”胡冰川説。
“國際糧價預計會繼續上漲
對國內非主糧類的糧食價格會有影響”
那麼,未來一段時間國際糧食和食品價格是否會繼續保持強勁的上漲態勢?
對此,胡冰川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國際糧價的走勢主要取決於美國以及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走向——如果(全球主要經濟體)繼續貨幣放水,全球農產品價格必然繼續走高。“從基本面來看,2021年下半年以後,隨着中國生豬產能恢復,中國農產品市場將會實現平衡,加之農產品價格上漲導致巴西、美國的農業增產,也會加快農產品供給,從而導致供給過剩。如果不考慮貨幣因素,2021年下半年,最多不超過2022年,實際農產品價格將會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胡冰川補充。
毛學峯表示,未來國際糧價走勢取決於三方面因素,從整體看國際糧食價格預計將繼續保持上漲態勢。“第一,疫情對糧食流通環節的影響仍在。疫情對糧食生產環節的影響不大,而在疫情之下各個國家都會傾向去擴大糧食生產,2021年全球糧食的供給會增加。但如果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話,流通環節仍受影響的預期還在,糧價也會有上漲的預期。第二,美國的寬鬆貨幣政策在未來幾個月會逐漸顯現。第三,從當前經濟和疫情形勢看,糧食仍是資本青睞的炒作對象。”
國際糧價上漲是否會影響國內物價?“目前我國的主糧自給率很高,國際糧價上漲對主糧影響有限,對國內非主糧類的糧食價格會有影響。比如大豆、豆粕、植物油等價格的上漲,我們國內企業的進口成本就要增加,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一些食品價格的上漲。”毛學峯説。
據商務部官網最新發布的監測數據,3月15日至21日,全國食用農產品市場價格比前一週(下同)下降0.9%,生產資料市場價格上漲0.7%。其中,30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週下降1.5%。糧油價格小幅波動,其中麪粉批發價格下降0.5%,大米批發價格與前一週持平,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批發價格分別上漲1.5%、0.5%和0.5%。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3月15日表示,未來一段時期,糧食和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糧食和主要農產品價格有望保持比較穩定的態勢。
“國際糧價上漲不足以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
除了對國內物價的影響,更多人關心的是,國際糧價的上漲之下,中國的糧食安全是否有保障?
在胡冰川看來,價格不是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因素,在中國糧食安全被作為總體國家安全的一部分,為了保障糧食安全,中國政府做了大量的投入,也做了長遠的規劃,農產品貿易手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隨着國際糧價的上漲,毫無疑問中國需要支付更高的進口成本。國際糧價的上漲會對糧食貿易有一定影響,但是不足以影響中國糧食安全。”
毛學峯持有類似的看法。“目前我們主糧的自給率沒有問題,其中小麥和稻米的產量非常穩定,基本上不會受到外界因素太大的影響。而且疫情影響之下,我們的政府高度重視和督促地方的糧食生產,2021年小麥和稻米的產量肯定會增加。”毛學峯説。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目前,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為474公斤,連續多年超過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今年的“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十四五”期間各省(區、市)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水平,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另據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介紹,今年全國冬小麥生產較去年增加300餘萬畝,目前,小麥已大面積返青,一二類苗約87.5%,比上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我國糧食安全完全能保障,中國人的飯碗完全能端穩。”唐仁健説。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侯潤芳 編輯 徐超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