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千億房企深陷債務風波,多地項目被爆停工,背後原因耐人尋味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財經

該來的,終究會來。

近幾年,民營房企暴雷的新聞層出不窮,大家普遍認為,擁有國企背景的開發商會更加穩健和安全。

然而,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打破了這個共識。

近日,頭頂國資光環的TOP10千億房企綠地發佈公告:

擬對GRNLGR 6.75 06/25/22進行若干修訂以及豁免發起同意徵集,內容包括延長到期日、加入發行人在到期前贖回全部或部分票據的贖回權、先行支付原到期日未償還本金的10%,以及取消維持票據上市狀態的契約。

圖源:綠地集團

簡單來説,就是綠地有一筆2022年6月25日到期的5億美元、息票率6.75%的票據現在還不上了。

目前先還10%本金+利息,展期到2023年6月23日再部分或全額贖回。

綠地的高光時刻

瞭解綠地集團的人都知道,中國的綠地控股曾經是進入世界五百強的地產企業。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時,在上海的張玉良嗅到中國有了新的發展機會。

張玉良是曾任上海市農委住宅辦的副主任,看到機會的他辭去了國企工作,帶着四處籌集來的2000萬元創建了綠地總公司,這家企業也就是後來的綠地集團。

圖源:綠地集團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會將公司的名字定為“綠地”?

這是因為當時上海的人均綠地面積在全國是倒數,而張玉良的綠地總公司成立正是為了改善上海的綠地面積。

改革開放在上海的進一步深入,使得舊城改造與動遷建設在上海勢在必行,而當時這樣的重擔就落在了綠地總公司身上。

當時也正是因為上海的棚户區改造項目,使得綠地總公司在成立僅僅四年後就擁有了12億元的資產。

彼時的張玉良還在默默積累着綠地的資產,直到2004年,中國迎來了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綠地集團的發展機遇終於來了,規模也在無形中不斷擴大

2013年,綠地集團經過21年的經營,在世界五百強企業的榜單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圖源:鳳凰網

2015年,綠地集團在張玉良的帶領下依然延續着自己的輝煌。在香港上市,更是使得綠地集團的市值一度達到3000億的規模。

從2000萬到3000億,綠地集團只用了24年的時間。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綠地集團會繼續過往的輝煌時,它卻在2015年之後急速衰落。

高光之後 走向末路?

事實上,綠地集團的危機早已有所暴露。

2013年和2014年,綠地在東北的子公司被曝出業績出現大幅下滑,到了2015年綠地東北子公司的部分房產項目甚至出現停工的情況。

在2016年綠地集團的財報上,利潤依然有72.07億元之巨,但是增速方面卻與前一年天差地別。

與此同時,上海的一家公司還被曝光多達66億元的債券違約,這家公司背後的控制者正是綠地集團。

這讓綠地集團一瞬間處在了風口浪尖上,人們從那時起就開始猜測綠地集團已經存在嚴重的債務問題了。

圖源:百度

可綠地集團的隱患,早就在風光之時埋下了。

長時間以來,綠地集團給外界的印象都是資產雄厚的樣子,自己的財報也是盡顯這一點。

比如2019年綠地集團的一份財報上,表明前三季度集團的總資產為1.04萬億元。

圖源:讀財報

這個數字看起來十分誇張,但事實上,綠地所謂的總資產包括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兩部分,而當時綠地集團的負債已經達到了9181億元,接近89%的負債率。

並且,在綠地集團上市的四年時間裏,負債率就沒有低過88%。

除此以外,近幾年,一向口碑不錯的它又開始被接連曝出項目停工的事情。

從當年“華中第一高樓”武漢綠地中心、“西南第一高樓”成都綠地中心的停工,綠地控股的資金情況,基本上就處於緊張的狀態。

武漢綠地中心 圖源:網易

2019年5月,在河南鄭州,位於二七區的“綠地·濱湖國際城”小區,綠地控股因拖欠農民工工資1200萬元,被多家媒體報道。

2019年年底,位於武漢市和平大道的“綠地·青山香樹花城”小區,因為長期拖欠施工方——華仁建設集團的工程款,被其強制停工。

2020年,綠地控股開發的樓盤,在全國各地開始大面積停工。

比如深圳市的“綠地·新都會”樓盤停工8個多月;杭州市的“綠地·華家池印”停工;西安市的“綠地·蘭亭公館”停工等等。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綠地控股因拖欠遼寧省瀋陽市某開發區的土地出讓金,長達11年時間不予上繳,最後被該區的土地管理局告上了法庭。

由此可見,綠地控股,這些年來,一直都處在資金鍊繃緊,隨時可能斷裂的狀態。

“真偽”國企難分辨

這次綠地集團的債務違約,在業界似乎是打破了背靠國資、“金身不破”的信仰。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們先來看看綠地的股權結構,實在是“精妙”。

它既是國企,又不是國企。既沒有控股股東,又能讓實控人獲得決策權。

綠地集團的前三大股東中,第二和第三是上海國資委下屬的國企,上海地產集團(25.67%)和上海城投集團(20.58%),合計持股46.25%,沒有超過50%,不能控股。

圖源:微博

第一大股東是上海格林蘭投資企業,持股28.83%,這點股份當然也無法得到控股權。

可由於股權結構十分鬆散,剩下其他人的股份更小,也沒有人有意向管理公司。所以,大家都依靠第一大股東上海格林蘭來管理公司經營。

説到上海格林蘭,它是綠地的職工持股會,表面看是職工當家作主。但實際上,職工的表決權通常都收歸管理層代為行使,最終還是管理層做決策。

下面通過一張上海格林蘭的股權結構圖來看,實控人還是張玉良。

圖源:微博

張老闆佔最大股份,有決策權。其他人股份總數雖多,但特別分散,只能分紅,不能決策。

這種股份結構的唯一好處,就是能最大限度地把股權分出去融到錢,但又不影響決策權。用最小的籌碼,撬動了最大的槓桿。

其中,令人疑惑的是,按照規定,國企領導年滿60週歲要辦理退休手續,業績突出的核心成員可延長任期,但最遲不能超過63週歲。

從1992年“下海”掌控的綠地總公司,到改制之後的綠地集團,張玉良已經執掌綠地集團將近30年。而今年張玉良也將年滿65歲。

如果按照國企標準,張玉良已經超期服役。

但他曾公開表示,綠地跟傳統國企不一樣,它是混合所有制企業,要依規辦事。董事長由董事會推選,如果所有股東認可,自己也有條件,那就幹下去。

他還將自己與董明珠做比較:“董明珠連任格力董事長,她65歲了,還繼續為國家做貢獻,我看也不錯。”

但這種混合所有制的結構也為內部管理混亂、私人資本與國資持股引發的種種矛盾埋下了隱患。

所以,總體看來,這次綠地集團的債務風波絕不是偶然。長期負債率高、資金流動性低、內部管理混亂,又趕上近年房地產市場遇冷,是多方面不利情況導致的結果。

雖然,綠地集團自2020年開始,已經頻繁處置資產尋求自救。

今年,更是計劃3年內出售2000億資產來還債,每年500億-700億,包括自持的商業、辦公樓和酒店等。

但在目前的行業情況下,這些資產是不是能夠賣出去,還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

所以,綠地能否通過變賣資產等手段來擺脱這次債務危機?曾經在政商之間遊刃有餘的張玉良,如今已過花甲之年還能帶領綠地渡過難關嗎?這些,只能交給時間驗證了。

關於綠地集團,你還有哪些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