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看完户均資產三百萬的報告,終於明白我家為啥這麼窮了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財經

城鎮居民户均資產三百萬,我家後腿拖到腳後跟了。/圖蟲創意

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剛剛邁過三萬元門檻,對照上百萬元的住房資產,很難不產生魔幻感。

你是否認真地計算過自己家的總資產?

上個月,央行的一份報告替城鎮居民算了這筆賬。4月24日,星期五,一份題為《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的報告,出現在《中國金融》雜誌的微信公眾號上,隨即引發熱議。

畢竟,家庭資產幾何,是一個太容易吸引眼球的話題,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能與這個數字構成聯繫。

“城鎮居民家庭户均總資產317.9萬元”“淨資產均值289.0萬元”“城鎮居民家庭住房擁有率達到96.0%”,幾個關鍵性數據一字排開,引得眾多網友大呼:又又又拖後腿了。

的確,這樣的結果和很多人的日常感知相去甚遠,比如僅僅四天之後,4月28日發佈另外一份報告《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展示的好像是另外一種社會圖景。

這份報告顯示,截至今年三月,中國網民人數超過9億,其中七成也就是6.5億人月收入在五千元以下,學歷在大專及以上的只有不到五分之一。

如果這六億多網民裏,恰好有一對城鎮青年組成家庭,按照每人五千元的月收入,他們的家庭資產要用多久才能達到平均值呢?

除去還不會上網的幼兒和年紀很大的老人,在5G時代即將到來的今天,剩下上億被排除在網民之外的人,因為什麼而與網絡絕緣?

這次沒有納入統計的農村居民,家庭資產和債務狀況怎麼樣?

這些問題,兩份報告並不能給我們清楚的回答。而最初發布在《中國金融》上的那份報告,幾天前已經顯示被刪除了。

這一次,你被平均了嗎?/ 圖蟲創意

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份報告

首先,我們給《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的主要結論做一個總結:

在城鎮居民家庭超過三百萬的户均總資產中,房子佔據了絕對地位,住房在實物資產中的佔比接近七成,金融資產僅佔總資產的五分之一;

負債參與率達到56.5%,負債主要來自銀行貸款,其中房貸佔家庭總資產的四分之三;

資產分化,前1%家庭的淨資產佔全部家庭淨資產的17.1%。

最後,報告還提出了幾點需要注意的問題,包括城鎮居民家庭金融資產負債率較高、中青年羣體負債壓力較大、老年羣體投資金融產品風險較大、剛需型房貸家庭的債務風險突出等等。

有網友表示,看到最後,這幾個問題倒是比較符合都市人的日常感受。

根據報告統計,中國前1%家庭的淨資產佔全部家庭淨資產17.1%,大洋彼岸的美國,這一數字為38.6%。/ 《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

整個報告中,格外受人關注的是家庭之間財富的分化。根據統計,總資產最低的後20%家庭,資產佔全部樣本家庭的比例僅為2.6%,而對於資產最高的前20%家庭,這個佔比數字則超過了60%。最“有錢”的前10%家庭,佔有了近一半的總資產。

除了家庭與家庭,地域之間的財富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東部地區户均總資產為461.0萬元,高於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具體來看,户均總資產最高的北京、上海、江蘇分別達到了892.8萬元、806.4萬元和506.9萬元,排在後三位的省區甘肅、吉林、遼寧則僅為169.7萬元、141.5萬元和127.5萬元。

不過話説回來,考慮到住房資產佔家庭總資產近百分之六十的比重,雖然東北地區相比東部地區,城鎮户均資產差了將近三百萬元,但現實中生活質量、購買力水平的差距或許並沒有如此懸殊——説白了,大家的資產都集中在房子上,資產拉開距離,主要是因為房價拉開了距離。

報告中各省居民家庭户均總資產。/ 《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

這一點也體現在負債統計上。

房價更冷靜的東北地區,人們在使用槓桿這件事上也相對更冷靜。報告顯示,所有受調查家庭中,東北家庭負債參與率最低,為42.1%。

當然,無論報告中的數字和個人感知是否吻合,普通人都應該儘可能保持平常心。根據人類學家鄧巴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著名的“150定律”,一個人能維持的穩定社交圈大致在150人。

也就是説,身處在社會中的我們,所接觸和了解的人羣總歸是有限的,如果説統計數字還不足以描述全部生活的話,那個體感受更加不能。

不同資產的構成情況。/ 《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

這一次,我們還是不得不談論房子

看來看去,報告中大多數引發討論的話題,都與房子有着絲絲縷縷的聯繫——

城鎮家庭住房佔總資產六成,是美國居民家庭的兩倍,與此對應的是房價更高的地區家庭總資產更高,當然,負債參與率也更高;

既然房子是大多數家庭最重要的資產,沒有之一,那麼在資產分化之中,房價的分化一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過去二十年,房價上漲成為一種普遍經驗後,沒有早早買房的家庭,僅僅依靠工資和其他投資收益,都很難追趕走上房價快車道的家庭。就像騎着自行車追汽車,結果只能是愈來愈遠。

被房子拉開的距離。/ 圖蟲創意

我們不妨來做個對比。

從去年到今年,“房子白菜價”的黑龍江鶴崗一直處在討論中心,這座東北城市的名字甚至已經抽象為某種符號,代表大城市中年輕人對遠離中心、低房價、低慾望生活的想象。

據央視新聞調查,網絡上流傳的每平米三四百塊的房子,不少是回遷房。2008年當地啓動棚改,改造了近十萬户平房住户,其中大部分選擇了接收回遷房。

由此,很多本地家庭一下子擁有了幾套房子,在基本沒有外來人口、本地年輕人還在流失的東北煤城,把房子租出去或者賣出去都是一件難事,有房主甚至給出“代繳暖氣費,免收房租”的租賃條件。

對比之下,棚户區改造卻助推了熱門城市杭州的房價一飛沖天。

2015年4月,杭州發佈《關於大力推進住房保障貨幣化的指導意見》,大力推行貨幣化棚改。一夜之間,拆遷造就了一批暴富神話,杭城多出許多手握資金、到處看房的拆遷户。

當年年底,杭州的平均房價還在每平米1.6萬元左右,到了第二年,這個數字就變成了2.2萬元,第三年已經接近3萬元。

杭州西湖文化廣場。/圖蟲創意

去年八月,杭州地鐵施工發生滲漏水,導致路面塌陷,兩棟居民樓牆體開裂。如此險象環生的一幕發生後,網上竟然出現不少羨慕的聲音:這幾棟樓的居民可以拆遷了。

看來,拆遷帶給杭州人的印象,比樓房開裂還要深刻。

根據最近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浙江一年流入84.1萬人口,作為對比的是截至2019年末,黑龍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1‰,總人口比上年減少21.8萬。

人口是紅利,而非負擔,明白這個道理的中國大城市紛紛加入搶人大戰,流入城市的新鮮血液為剛需房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需求。據公開數據顯示,杭州2019年賣地總收入達到2646億元,超過第二名上海,連續兩年位列全國第一。疫情過後,杭州和深圳樓市率先回温,漲幅領跑全國。

人口更向大城市集中。/ 圖蟲創意

那麼,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一個普通鶴崗家庭的總資產,又怎麼可能超過一個普通杭州家庭呢?而那幾十萬湧入異鄉的青年,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讓自己的資產追上當地家庭呢?

當然,大城市的平凡“土著”也有自己的苦衷:如果只有一兩套住房,就算總資產漲到天上去,也總不能把自己家賣掉。

消費力去哪了?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備受關注的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在疫情影響下,外貿遇冷,投資的效果短期內難以體現,消費就成了拉動經濟的重要動力。

消費成了最重要的話題之一。

三月初,南京市官方賬號“南京發佈”拋出標題《超3億元消費券!發!》,表示將“向市民和困難羣體發放總額3.18億元的消費券……推動服務業全面復甦”。不久後,首批5000萬元電子消費券準時上線。

在南京的引領下,越來越多城市掏出真金白銀,加入“撒錢”行列,消費券的發放形式、適用範圍更是五花八門。

東北冬天的年貨市場。/ 圖蟲創意

四月下旬,商務部提出大力促進汽車消費、擴大電商進農村覆蓋面。

汽車市場的這場感冒,已經持續很久,疫情的冷風吹來,讓還沒恢復元氣的車市又重重地打了個噴嚏。 有數據顯示,二月份上半月,國內乘用車銷量比去年同期下跌了驚人的九成。

而電商進農村,又很容易讓人想起十年前的家電下鄉和汽車下鄉。

歸根結底,這些策略的背後還是兩個字,花錢。不過,想要讓老百姓放心花錢,還離不開一個大前提:人們有錢可花。

此前,有相關機構的分析顯示,全國有超過一半的企業在疫情期間調低了預期業績,準備勒緊腰帶。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優惠再打,也很難喚起全部的消費熱情。

高昂的房價在過去十年,生生拉低了中國居民聞名世界的儲蓄率。無數個攢了半輩子錢的家庭,很可能在一夜之前背上債務——因為他們買房。

根據最新政策,外地户口在淮安無房者,可在淮安買一套房子。2020年4月21日,行政審批中心門前排起了長隊。/ 圖蟲創意

恰如央行報告中所顯示的那樣,當大部分家庭資產都集中在不能挪動、不能變現的房產上時,相比於動輒數百萬的資產總額,能留給消費的空間就十分狹小,更何況還有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中青年羣體負債壓力較大”。

家庭總資產高還是低,看看就好,就像《經濟參考報》的一篇報道中所説:“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此行的終點是大海,我是一條船”

疫情之下,深圳樓市更像是個特例。

關於深證房價暴漲的傳聞不時出現在最近三個月的新聞頁面上,4月22日,深圳官方表示,房價大漲的傳言與事實不符,一季度新房價格上漲1.0%,二手房上漲2.8%,“房價總體平穩、略有上升”。

至於輿論反映的部分二手房價格過高,則主要是因為“部分業主掛牌價過高,存在嚴重背離市場行情的情況”。

當然,回暖是客觀存在的。四月底,中國社科院的《中國住房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全國房地產市場基本恢復:“核心城市房價穩中略升,成交量大體恢復。”幾乎同一天,央行的第一季度城鎮儲户問卷調查報告發布,其中有23.0%的居民預期,下一季度房價會上漲,48.0%的居民預期房價“基本不變”。

被信心託舉的樓市,成了疫情之後回血最快的行業之一。

熱鬧的回龍觀,無數北漂青年的蝸居之地。/圖蟲創意

房子,毫無疑問是中國家庭資產中最重要的壓艙石,主導了普通人關於未來的大部分想象,在洋洋灑灑的央行報告裏,我們無論從哪個點出發,總能繞到房子身上,就像現實生活中的兩個人談話,兜兜轉轉,也總是離不開房產的話題。

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剛剛邁過三萬元門檻,對照上百萬元的住房資產,很難不產生魔幻感。

人們的悲歡總歸併不相通,攢首付的家庭、剛剛背上貸款的家庭、還完貸款的家庭和準備再買一套房的家庭,所思所感畢竟不同,就像一些人眉飛色舞地談論暖洋洋的樓市“小陽春”時,另一些人聽了就要打冷戰。

打工詩人許立志。/ 紀錄片《我的詩篇》

但被宏大數字稀釋、過着千篇一律生活的人們,又很容易在相似的憂慮下,產生相似的共鳴。比如一次又一次加班後的你我,讀到打工詩人許立志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寫下的那首《遠航》:

“我想在凌晨五點的流水線上睡去/我想合上雙眼/不再加班和熬夜/此行的終點是大海,我是一條船。”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