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AMD到百度,告訴你為什麼金融市場總是跑在產業後面?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財經

關於金融市場是不是有效的,這是一個長久的爭論,而且兩派都能拿出強有力的證據,但是很難分個高下。對於這個問題,即使是頒佈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委們也不知道,不然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就不會同時頒獎給尤金·法瑪和羅伯特·席勒。

尤金·法瑪以有效市場理論而聞名,羅伯特·席勒這是他的對立面,他認為市場並不有效,泡沫是常常上演的戲碼。諾獎頒給這兩個理念完全相反的人,説明兩種理論可能都是對的。

而現實,可能是在這兩種對立面之間,市場是有效的,但是會延遲。我自作主張地稱為“延遲有效”。最典型的延遲有效現象就是金融市場的價格波動總是跑在產業後面,而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科技板塊。

大概的規律是,某家低迷許久的科技公司發佈了新技術,但是市場和媒體都不以為然,股價更沒有表現。而這時候,公司內部會引起重視,並且圍繞新技術制定更長期的戰略,在業內也會引起相當範圍的關注。

直到新技術出現明顯向好的跡象,這種跡象明顯到即使不是業內人士也能看得懂,這時候媒體爭相報道,股價也開始大幅上漲。最貼合這種現象的案例,無疑是zen架構發佈前後的AMD,還有股價已經低迷了一段時間的百度。

百度在昨晚美股盤後披露2020Q2業績,營收260.34億元,環比增長15%;經營利潤重回正數,為36.44億元,同比增長1464%;淨利潤為35.79億元,同比增長48%,環比上漲8629%;稀釋每股收益10.31,同比增長57%,環比暴漲51450%。

          

來源:百度2020Q2財報

百度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AMD是一家芯片公司,為什麼説他們都符合“延遲有效”的現象呢?我們從AMD説起。

AMD逆風翻盤都藏在細節裏

從2008年到2015年底,AMD的股價震盪下跌77.92%。而宿敵英特爾春風得意,不僅從次貸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股價還創新高,漲幅73.43%。

行情來源:Wind

但是就在AMD的zen架構推出後,拐點就來了。

2014年10月,AMD新任CEO蘇姿豐在一次電話會議説到要開發zen架構,基於這個架構開發出適合服務器和桌面端是處理器,並且會在2016年推出相應產品。當時AMD股價在2.6美元附近徘徊。

來源:WCCFTECH

2015年5月,在納斯達克中心舉行分析師大會,CEO蘇姿豐再一次提到了zen架構,並且説該架構可以將每個時鐘週期指令集提高40%。40%意味着什麼?從下圖可以看出,這讓處理器性能上了一個大台階。

這時候AMD針對zen架構披露的不僅僅是一些簡單的數據,連技術路線圖都曝光了。但是市場認為AMD只會停留在PPT階段,當時股價在2.3美元附近徘徊。對比最初提出zen架構,股價跌了11.5%左右。

在2016年初一些專業的硬件論壇已經開始討論AMD的zen架構,並且有不少人看好,股票徘徊在2美元附近。雖然2016年4月份大漲,但是主要是因為AMD和THATIC聯合開始X86架構發展中國市場的消息,zen架構還是沒被引起注意。

到了2016年8月份,媒體開始大面積報道zen架構。12月份基於zen架構的CPU Ryzen終於面世,並且在跑分上不輸英特爾i7級別的CPU。

Ryzen處理器對AMD的影響有多大?從Ryzen處理器推出直到最近一期財報,幾乎每一期解釋收入為什麼增長,出貨量為什麼增長,都是清一色説“Ryzen處理器的需求更高”。

來源:2020年二季報

從2014年向市場透露zen架構,到2015年5月發佈zen架構數據和技術路線,這段時間AMD股價都很低迷,在2美元附近大幅波動,最低還下跌到1.61美元。等到以zen架構設計的處理器Ryzen推出市場的時候,這時候AMD的股價已經漲到9塊以上,短短一年時間,上漲295%。

知道“延遲有效”對股價影響的過程後,我們來算一筆賬。如果在2014年10月知道AMD要做zen架構後就買入並持有至今,獲利2800%。如果等到2016年12月Ryzen正式面世再買入AMD,獲利625%。

換句話説,如果你是行業內的專業人士,早早知道zen架構的劃時代意義,而不是等到媒體鋪天蓋地再買入,可以多賺2175%。

不過可能有人有疑問,“我不是業內人士,怎麼知道zen架構具有劃時代意義?”

沒錯,我們作為投資者,確實難以瞭解到業內最前沿的信息。不過人性是不變的,在“延遲有效”的過程中,包含着的人性即使換了其他標的,也一樣會重演。

首先這種標的是科技股,科技股因為某項新技術爆發而改變長久基本面的概率最大。接着,現在媒體對這家公司清一色負面評價,即使已經有領先性技術,也很少從正面報道。最後,這家科技公司正在進行的變化,在財報上難以發現。

在這三個因素上再加一個條件,最好是某一個行業知名的大型科技公司,因為大型科技公司在研發的投入非常大,能夠提升出現改變基本面的新技術的概率。

在這些因素和條件之下,我腦海中浮現了一家公司——百度。

 又有哪些細節藏在百度裏

 百度明明是一家搜索公司,卻被各路媒體黑成一家廣告公司。很多人忽略了互聯網搜索是一種技術,並且認為壁壘不高。拿出來的例子也是“要不是當年谷歌被趕出...”

説到谷歌,我就想起2002年,《連線》雜誌主編凱文·凱利問谷歌創始人佩奇,“這麼多搜索引擎公司,為什麼你們還要做呢?”佩奇説,“我們做的是人工智能。”

其實搜索引擎本身就是人工智能,搜索引擎的工作邏輯和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非常相似。兩者都是用大量數據訓練機器,使得機器學會某種認知,從而能輸出精準的結果。

當我們在百度上輸入關鍵字搜索時,背後的運行機制就會在海量的內容中定位出範圍精準的內容,並且輸出。這也是為什麼像百度和谷歌這類型巨頭更容易轉型成人工智能公司。

但我不是要説百度的搜索,而是想借這一點説明不少人忘記了百度是科技公司,進而忽略百度在其他方面的進展,例如自動駕駛業務。

説到百度的自動駕駛,就會想到Apollo,然後就是作為首個無人出租車項目在長沙試運行。可能有人會以為Apollo是百度自動駕駛車的名字,其實不然,從屬關係恰恰相反,自動駕駛是屬於Apollo中的一個業務,還有另外兩個業務是車輛網和智能交通。

如果你幾乎沒怎麼聽説過百度這兩個項目,説明符合“延遲有效”的前期情況,現在來看看百度的車聯網和智能交通的情況。

現在很多新能源車中控都有一塊大屏幕,這個就是車輛網設備,現在百度車輛網設備的新車裝機率已經達到60%。

從長期趨勢來看,智能汽車的趨勢已經顯現,只要是智能化了的設備,都將產生流量,智能汽車也一樣。未來用户很可能會在汽車的車聯網設備中接入更多軟件,尤其是在無人駕駛完全實現之後。如果還不理解,想想特斯拉為什麼要在車裏裝遊戲。

百度的車聯網現在率先佔領這部分市場,是為以後新的流量入口鋪路。

再看百度的智能交通業務,今年政府對“新基建”的投入幾乎可以認為是不留餘力的,智能交通就屬於“新基建”中的重點項目。今年以來,全國7個千萬級訂單,百度中標4個。並且,百度智能交通綜合解決方案“ACE交通引擎”,已經在北京、長沙、重慶、保定等10座城市落地。如果百度在A股,也屬於“新基建”概念股了。

有沒有發現?百度在做to G業務了。不過市場向來不太看好to G業務,認為增長受制於政府,而且項目性業務難以複製,做不出規模效應,這種業務的盈利能力就比不上標準化業務。

但是更應該往深想一想,如果to G業務能做了,對項目中的某些服務進行迭代,或者和其他公司合作,很容易就變成企業級業務。2018年喊着消費互聯網紅利耗盡,未來進入產業互聯網,智能交通不就成為百度進入產業互聯網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嗎?

瞭解了這些之後再看市場的反應,市場對百度AI的印象很可能還停留在幾年前,手上專利多但是落地少。但其實百度AI的應用從C端到B端,從後台到前端,從軟件到硬件,都已經有落地項目。但股價卻還僅僅跟隨着廣告業務波動。

這就像2016年前後的AMD,市場對AMD的印象還停留在zen架構之前的Bulldozer推土機,而忽略了zen架構帶來的改變。

不同的是,市場對於AMD的變化,會比較快接受,因為在Ryzen推出之前,AMD連續7個季度虧損。一個好的產品會迅速改變AMD的業績情況,很快就被市場發現了。

百度的廣告業務雖然受到經濟下行的影響,但是遠未到傷筋動骨的地步,所以更加難被市場察覺到新業務對公司價值的感覺。

然而,難被察覺並不代表不存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延遲有效”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