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天眼APP訊 : 上半年市場結構性機會突出,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繼續高歌猛進。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7197只公募基金管理總規模16.9萬億元,比去年末大增2.14萬億元,半年增幅14.47%。尤其是權益基金,增長1萬億元,佔新增規模的“半壁江山”。
權益基金大增1萬億
總規模4.2萬億創新高 今年上半年,權益類基金髮行火爆,權益類基金持倉股票市值攀升,推動該類基金規模實現萬億級別增長。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權益類基金總規模4.21萬億元,刷新歷史新高,比去年末增長1.02萬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1.54萬億元,半年新增約2400億元;混合型基金2.67萬億元,增加逾7800億元。
經過上半年的大發展,權益類基金在公募基金中的佔比從21.59%升至24.91%,上升3.3個百分點,達到了近三年的最高水平。
不過,權益類基金的份額變化則傳遞出另一種信號。上半年,新成立的410只權益基金募集總規模達到7177.45億份,而份額增長僅為4660.69億份,相差超過2500億份。其中,股票型ETF總份額淨增885億份,混合型基金淨增約3800億份,而同期上述兩類基金髮行份額分別為1700多億份和5470億份,兩者的差額分別為821.69億份和1695.07億份。
股票型基金的規模差額主要源於股票ETF資金的淨流出。數據顯示,基金淨值震盪攀升,基金持有人的選擇是贖回,上半年股票ETF淨流出約620億元。
混合型基金近1700億份的規模差額可能源於發行市場的“贖舊買新”。滬上一位基金研究人士認為,新發權益類基金總規模與規模增長的巨大差額,除了投資者可能在股市高點贖回的原因外,很大可能是“贖舊買新”所致。
平安證券分析,今年4-5月,資金湧入權益基金的速度放緩,存量資金從老基金流向新基金的現象越發明顯。“贖舊買新”不是理性的投資方式,不利於基金行業的健康發展,影響的是投資者的長期利益。部分投資者的“贖舊買新”顯示其投資的短線化,過於頻繁的交易要付出更多的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另一方面,基金經理的投資節奏也受到影響,迫使其被動應對持有人的贖回。
貨基、債基規模先升後降
上半年債市的先漲後跌,市場利率的下行趨勢,讓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的總規模從上漲變成下跌。協會的數據顯示,債券型基金最新規模3.12萬億元,比去年末增長3519.9億元。但相比今年4月底的3.43萬億的歷史高點已大幅萎縮。
2018年以來債牛行情發酵,債券型基金規模在兩年多時間裏不斷攀升。不過,4月末開始,債市大幅調整,資金陸續撤離,債券型基金結束了規模“主升浪”,5月、6月債基總規模分別減少657.13億元、2483.93億元,2個月縮水9.15%。
貨幣型基金也類似,上半年先漲後跌:1~4月份,貨基規模從7.12萬億元最高增至8.62萬億元,但之後貨幣型基金收益率不斷下行,股市快速回暖,5、6月份貨基規模連續下台階,最新規模7.57萬億元,比4月底的規模高點“失血”1萬億,規模萎縮12.16%。
投資人士分析,債基、貨基總規模鋭降,可能與股市行情轉暖,資金切換有關,也與這類品種的基礎市場行情有直接關係。上海一位中型公募固收基金經理認為,近期A股快速回暖,而利率水平仍保持在較低位置,貨基、場內貨幣ETF、中短債基金等現金管理類工具產品的收益率吸引力下降;債市高位調整,不少投資者出現虧損,股票在大類資產配置中的性價比凸顯,固收類產品則遭遇資金的淨贖回,規模出現萎縮。
上述基金經理表示,股債市場,權益和固收市場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蹺蹺板效應”。當前“股牛債熊”,資金從債基、貨基轉向權益類基金的現象或許無法避免。“如果未來股市行情進一步向好,賺錢效應更加突出,固收類基金的規模還可能會繼續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