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規模17.74萬億,私募資管7月規模微降,基金子公司跌至37724億,新增備案規模不進反退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縱使在資本市場加速回暖、公私募管理規模紛紛創出新高的7月份,也難以阻擋基金子公司管理規模連續數年的下滑頹勢,但跌勢已明顯收窄。
中基協最新公佈的私募資管產品備案月報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底,基金子公司存續資產管理規模37724億元,相比6月底的38017億元環降293億元,下降0.77%。與此同時,基金子公司平均管理私募資管業務規模從6月份的487億元降至484億元。
無論從規模降幅上看,還是從基金子公司平均規模上看,基金子公司7月份跌幅已經明顯收窄,“千億陣營”和“百億陣營”的數量也與上期保持一致。但依然不容樂觀的是,在如火如荼的資本市場面前,基金子公司的新增備案量卻不進反退。
管理規模跌勢明顯收窄
9月3日,中基協公佈了最新一期私募資管產品備案月報數據,截至2020年7月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業務規模合計17.74萬億元(不含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以及證券公司大集合),較上月底減少853億元(上月減少3378億元),減幅0.5%(上月減幅1.9%)。
其中,基金子公司存續資產管理規模37724億元億元,佔比21.3%。對比2020年6月底的數據,7月基金子公司規模環比下降293億元,降幅0.77%,相比6月下降1646億元和跌幅4.15%,跌勢已明顯收窄。
基金子公司管理規模跌幅收窄的跡象,也直接反映在各家公司平均規模上。2020年7月,基金子公司平均管理私募資管業務規模484億元,對比6月統一口徑的487億元數字,僅下降3億元。
跌勢收窄的另一個跡象是,7月基金子公司“千億陣營”和“百億陣營”的數量與上月相比均無明顯變化——2020年7月,規模在1000億以上和100億-200億區間的基金子公司分別有10家、6家,與上月數據保持不變,僅在20億至100億區間減少了1家,從26家減至25家。
在資本市場加速回暖、投資人情緒高亢的火熱7月,儘管基金子公司規模跌勢有了明顯的收窄跡象,但從新增資管產品的備案數量和規模上看,卻有了明顯的放緩。顯示出,基金子公司在把握市場機會面前的能力不足和畏手畏腳。
從產品備案情況看,2020年7月,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當月共備案私募資管產品1173只,設立規模826.96億元。其中,基金子公司7月共備案資管產品147只產品,設立規模201.68億元。
對比6月份的數據,在資本市場加速回暖的推動下,基金子公司7月備案資管產品的數量和規模均比6月份卻“不進反退”——基金子公司6月共備案資管產品149只產品,設立規模249.25億元。在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中的佔比也從6月份34.5%跌至7月份的24.4%。
新增備案量緣何“不進反退”?
與基金子公司新增備案數量和規模“不進反退”形成明顯對比的是,7月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當月共備案私募資管產品1173只,設立規模826.96億元,同比6月的數據均有十分明顯的上漲。
而在其中,7月備案私募資管產品數量最多、備案產品設立規模最大的均是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數據顯示,7月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共備案592只產品,總募資308.9億元,在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中的佔比達37.4%。緊隨其後的是,基金管理公司7月共備案360只產品,總募資286.43億元,在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中的佔比34.6%。
在管理規模跌勢已經明顯收窄、並顯現出積極信號之際,基金子公司新增備案數量卻再次“掉鏈子”了,面對資本市場的一波行情,其捕捉市場機會的能力顯然不如證券子公司和公募基金。
“多年來積重難返的通道業務,不僅讓基金子公司難以適應標準化業務的轉型,也慣得他們的高淨值客户有點偏食——他們習慣了無風險收益的非標產品,反而對股市這樣的高風險心生畏懼。”某基金子公司渠道部負責人對記者分析稱。
最近,某基金子公司發了一個固收類產品,規模2個億,因為其底層資產是一家即將上市的獨角獸公司股權,儘管只有7個點的收益,卻很快被他們的核心客户“秒光”。而與此同時,這家公司募集的證券類產品,卻未曾享受同期公募爆款的待遇。
在金融業內人士看來,衡量某細分資產管理行業或某家資產管理公司景氣度如何,通常最為看重兩個指標——一是管理資產規模,二是新增資產管理,前者體現的是硬實力,後者體現的是成長性。
得益於“萬能牌照”的制度紅利,在最初的兩三年,基金子公司從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細分資管行業到資管規模一度狂飆突進至10萬億規模,無論其資管規模,還是新增備案數量都被其他資管同行所仰羨。
不過,伴隨監管去通道和資管新規等步步緊逼,如今無論其存量資產規模,還是其新增備案數量,都不復有當年的光芒萬丈,面臨規模縮水、新增乏力的困局,基金子公司的未來之路依然充滿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