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組組長李禮輝:法定數字貨幣具有強化支付系統等公共屬性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財經

每經記者:潘婷 每經編輯:陳旭

6月20日,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每日經濟新聞》旗下每經智享會推出的“五道口在線學習計劃”直播中,中國銀行原行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組組長、清華五道口“數字中國”項目授課教師李禮輝針對“數字貨幣會不會改變我們的經濟生活,會不會重構現行的貨幣體系”等問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李禮輝認為,採用數字化技術的貨幣形式可以稱為數字貨幣,數字貨幣可以區分為法定數字貨幣、虛擬貨幣、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和超主權數字貨幣等。


圖片來源:攝圖網

法定數字貨幣有“去中介、去現鈔”作用

2009年,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剛面世時,幾乎是靜默無聲的。10年後的2019年6月,由全球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主導的數字貨幣Libra登場,就給全球的金融圈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法定數字貨幣是指具有法定地位、具有國家主權背書、具有發行責任主體的數字貨幣,或稱中央銀行數字貨幣。

李禮輝認為,法定數字貨幣具有節省現金流通的成本、強化支付系統的公共屬性,能帶來推進普惠金融、確保金融交易的可靠性、加強貨幣流通市場管控等潛在的好處。

但不可否認的是,法定數字貨幣也存在削弱商業銀行的初始信貸能力和盈利能力、更容易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等潛在的風險。

我國法定數字貨幣可能稱作“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即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

DC/EP採用雙層運營投放體系,李禮輝表示,在這種發行模式下,不必另起爐灶再造金融基礎設施,有利於節省投資;不必除舊佈新重構貨幣發行與管理格局,有利於管控風險;不必瞻前顧後銜接不同特性的貨幣發行模式,有利於穩定市場。

那麼,數字貨幣會不會改變我們的經濟生活,重構現行的貨幣體系?

在李禮輝看來,法定數字貨幣具有“去中介”“去現鈔”的作用,會讓金融競爭更充分,讓日常生活更簡單。

不過,法定數字貨幣最終能否替代傳統貨幣形式,取代新興的電子支付工具併成為主要貨幣形式和主要支付工具,還要看其使用是否更加便捷、流通成本是否更低、大眾是否樂意接受,以及是否能夠形成具有商業價值的經濟規模。

虛擬貨幣需解決價值穩定等問題

在數字貨幣逐漸走向大眾的過程中,虛擬貨幣、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超主權數字貨幣也成為不容忽視的存在。

李禮輝認為,虛擬貨幣得以生存和發展具有經濟層面的原因,不過,虛擬貨幣也存在技術性和經濟性缺陷。未來,虛擬貨幣依賴的區塊鏈底層技術創新如果能夠突破規模化應用的瓶頸,解決價值穩定問題,才有可能進入大眾化的交易和支付場景。

能夠成氣候的數字貨幣必須是可信任的,法定數字貨幣因為法定地位和國家主權背書而可信任。其他任何機構的數字貨幣要做到“可信任”,必須具備公眾信任機構的信用背書、有可審計的金融資產支撐、行政許可的市場準入等品質。

那麼,中國應如何積極應對挑戰,緊緊抓住未來發展的機遇?

李禮輝強調,數字貨幣將成為金融業數字化變革的基本工具,要立足於數字金融健康發展,加快數字金融制度建設,尤其是抓緊制定區塊鏈金融監管、數字資產市場監管、數字貨幣監管、法定數字貨幣發行等數字金融制度。此外還需統籌規劃、逐步建立數字信任機制。

數字貨幣在未來的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居於核心地位,為此有必要抓緊研究發行中國主導的全球性數字貨幣的可行路徑和實施方案。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的實現路徑,完善底層技術架構和應用場景設計。

李禮輝認為,數字金融勢必進一步強化金融的全球化。在數字金融全球制度建設中,我國應該積極參與並努力爭取話語權。應該加強國際監管協調,促進達成監管共識,建立數字金融國際監管統一標準。

他表示,數字技術是全球數字經濟平等競爭的基石。在高端芯片、航空發動機等硬件製造領域,在操作系統、核心數字技術等軟件開發領域,我國只有補齊短板,才有可能與西方發達國家真正建立平等、互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