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卓(迪策投資董事總經理)
6月16日晚,中信銀行公告稱收到銀保監會的批覆,核准成立全資子公司信銀理財開業。此前,我國已有1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運營,去年有10家,今年已有杭銀理財和徽銀理財兩家理財子公司成立開業,信銀理財或成第13家開業的理財子公司。另外,還有6家銀行獲得銀保監會的批准設立理財子公司,其中包括首家農商行系理財子公司,有16家銀行在過去兩年間先後發佈公告宣佈籌備建立理財子公司。整體來看,我國已有35家銀行成立或者發佈公告成立理財子公司的計劃。
自2019年6月建信理財的獲批成立拉開銀行理財子公司元年開始,我國已經獲批開業的這13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中包括了國有系統性大行、股份制銀行和頭部城商行和農商行,而且規模越大的銀行設立子公司的資本金投入也越大,目前註冊資本金排名前四的理財子公司都屬國有大行,分別是工銀理財160億元,建信理財150億元,農銀理財120億元以及中銀理財100億元。註冊資本與資產規模相關,同時越大的註冊資本意味着後續理財子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也具備優勢。
從理財子公司已發行的理財數量上來分析。截至5月底,共有11家理財子公司發行了理財產品1037只,均滿足淨值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監管要求。其中工銀理財發行數量最多有483只,佔比近一半。發行量超過100只的基本還是建信理財、中銀理財、交銀理財等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
在產品體系上各理財子公司產品還是以固定收益投資為主,其佔比近八成,但都通過了發行混合類產品,開始向權益類資產、衍生品等方向佈局。專項標準權益類理財產品目前只有2只,其中工銀理財的“工銀量化理財-恆盛配置”是工總行在2012年就發行的老產品,光大理財5月份發行的“陽光紅衞生安全主題精選”是真正意義上的直接投資於二級市場股票的理財子公募,是完全對標公募基金的產品。
即便如此,理財子公司產品目前的管理規模依然才超過1萬億元,意味着截至4月底我國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25.9萬億元中,留存在銀行體系內的老產品規模仍超過24萬億元。商業銀行需要把大規模的老產品從母行導入到理財子公司中,由此引發子公司與母行之間的矛盾,這裏面既包括理財產品性質由母行保本型向子公司浮動收益淨值型的轉變,以及理財子公司跟母行原資管部在行內資源調配上的業務互利共贏,但要滿足業務運營分離的要求,這種“既要又要”中產生的利益分配和權責關係是長期存在的。
除此以外,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還面臨着諸多其他問題,一是經營模式轉型問題,從之前以息差獲取為主要盈利模式的商業銀行模式,到組建團隊轉變為經營資產管理業務與投資業務的理財子公司主體,這將改變原有的商業產品形態、業務流程、管理流程等;第二就是作為專業投資機構所必須的投研、風控能力提升的問題,要做好大類資產配置的策略研究,以及主動管理與委外管理相結合的組合研究;第三還要解決與其他理財子公司,其他金融牌照資管公司的差異化競爭的問題。前者主要通過藉助母行的資源稟賦與戰略發展來進行特色化與差異化經營,而後者則直接面對如公募基金、信託、保險等資管公司的競爭與合作關係,理財子公司是需要在長期發展中逐步解決來找準定位的。
(作者:易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