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回覆問詢:80億投14納米月產將達3.5萬片

中芯國際回覆問詢:80億投14納米月產將達3.5萬片

利好政策和多家主力券商的加持之下,中芯國際正在全力衝刺科創板新的融資王。

6月7日晚間,上交所掛出芯片代工製造商中芯國際接受第一輪問詢的回覆文件。根據披露的文件,發行人股權結構、董監高等基本情況、發行人業務、發行人核心技術、公司治理與獨立性、財務會計信息與管理層以及其他信息成為首輪問詢的焦點。新京報記者發現,多個問題均指向此次募資用途之一SN1項目背後的中芯國際子公司中芯南方。

就中芯國際而言,中芯南方不僅是此輪募資最大的受益者,而且其承擔着中芯國際衝擊先進技術,參與行業市場競爭的關鍵。但根據回覆文件與招股書申報稿所披露的細節,這個核心子公司短期內難以成為中芯國際的營收支撐和競爭王牌。

中芯南方成立於2016年,為中芯國際主營業務,即集成電路晶圓代工、銷售。截至2019年12月31日,總資產為275.13億元人民幣,淨虧損6.52億元人民幣。這是中芯南方的基本盤,而中芯國際正在為其添磚加瓦。

承載14納米的SN1地位進一步強化

經過數十年發展,中芯國際可以為其客户提供0.35微米至14納米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台的代工服務。與其他平台承擔主要成熟工藝不同,中芯南方不僅擁有12英寸產線,而且擁有14納米及以下的技術工藝,這是目前中芯國際最高的配置。

這也是中芯國際披露其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原因。中芯國際稱,在集成電路晶圓代工領域內,全球範圍內有技術能力提供14納米技術節點的純晶圓代工廠有4家,而目前有實際營收的純晶圓代工廠僅剩3家。目前,中國大陸尚無企業具備14納米以下先進工藝的量產能力。

在這一次問詢回覆中,其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SN1(即中芯南方上海FinFET工廠一期)被確立為14納米制程的主要承載主體。中芯國際的另一家子公司中芯上海雖然已經能夠月量產14納米6000片,但其定位仍包含“研發”的部分。也就是説,中芯南方接下來將成為中芯國際主力出貨子公司。

對於SN1項目,中芯國際總投資額為90.59億美元,其中生產設備購置及安裝費達73.30億美元。此次在科創板募集資金的40%都將用於該項目,為80億元人民幣,用於滿足建設1條月產能3.5萬片的生產線項目的部分資金需求。

14納米是重要的技術分水嶺,中芯國際補充風險提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芯南方14納米產線尚處於試生產階段,絕大部分機台設備仍處於調試試運行階段,產出量也未達到每月3000片,未滿足風險量產的標準,在建工程尚未轉為固定資產。中芯南方SN1產線仍處於開辦期。

這一進度令中芯國際落後於競爭對手。四年前台積電、格羅方德和聯華電子相繼過了14納米的門檻,而中芯國際直到2019年第四季度14納米才達到量產(主要為中芯上海)並開始貢獻有意義的營收。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中芯國際14納米制程產品收入為5706.15萬,佔該業務板塊的比例只有0.29%。

在半導體產業,14納米是一個重要技術分水嶺。業內通常認為,14納米及下一代更先進製程可用於手機應用處理器、基帶芯片、加密貨幣和高性能計算等,其先進工藝主要應用於5G、人工智能、智能駕駛、高速運算等新興領域,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5月13日,中芯國際一季報披露,14納米營收佔比從2019年第四季度1.0%上升到1.3%。該公司此前在2019年財報預計,到2020年底,其第一代FinFET 14納米技術的月產能將達到1.5萬片,而第二代FinFET N 1技術預計2020年第四季度實現小規模投產,被認為是對標競爭對手7納米的產品。

一位半導體行業分析師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14納米是關鍵技術節點,一旦搞定後,後續的技術演進就會比較順利。

在回覆中,中芯國際補充了技術迭代的風險,如公司在先進製程領域不能及時根據市場需求實現更先進節點的量產,或在成熟製程領域不能及時根據市場需求開發相應的特色工藝平台,均有可能使得公司錯失相應的市場空間,進而對公司的競爭力與持續盈利能力產生影響。

不僅如此,即使生產線達到量產,也將對中芯國際的業績產生影響。在回覆中,中芯國際提到,中芯南方等重要子公司的在建工程項目陸續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並轉入固定資產,一定時期內會面臨較大的折舊壓力,可能導致中芯南方等子公司扣非後淨利潤下滑,甚至出現扣非後淨利潤產生較大虧損的風險。

根據招股書申報稿,除了2017年中芯國際扣非後淨利潤為正外,2018年及2019年皆淨利潤為負,持續虧損。此外,部分新工藝平台升級帶來的銷售收入增長具有一定的滯後性。

中芯國際也對摺舊對經濟影響的週期做出了限定,其表示,通常設備實際使用期長達十至二十年,當設備結束折舊期後,產線的盈利水平將實現極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對半導體行業來説,技術的迭代速度遠超過設備折舊期。

在回覆中,中芯國際增加了集成電路晶圓代工行業為“充分競爭行業”,即客户可根據自身需求和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晶圓代工廠。

作為半導體行業最重要的兩個價格變化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着中芯國際。一方面,根據 SEMI 統計,2016至2018年,全球半導體硅片銷售單價從0.67美元/英寸上升至0.89美元/英寸,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5.39%。2019年漲價趨勢略緩,但上游硅片仍供不應求。另一方面,2019年度半導體行業景氣度有所下滑,晶圓市場價格下降。

28納米就是最直接的結果。報告期內,中芯國際28納米收入金額呈下降趨勢,全球產能過剩導致中芯國際在滿足訂單需求的前提下,將部分原用於28納米制程的通用設備轉用於生產盈利較高的其他製程產品(舊技術),使得28納米制程產品的收入呈現下降趨勢。

增資擴股為推動技術升級:全盤壓上14納米

中芯國際2019年研發費用47億元,佔營收的22%。

為了推動14納米及下一代技術的發展,中芯國際的政府補助大幅投入在上述項目上。2019年其政府補助收益幾乎翻倍,一方面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財政獎勵金增加了約2.28億元人民幣,另一方面,分攤計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補助增加了約7.27億元人民幣。

不僅如此,中芯南方在申請科創板前還進行了增資擴股。在回覆中,中芯國際稱,中芯南方的廠房及生產線建設項目經發改委備案的總投資確定為102.4 億美元,因此需引入其他投資人對中芯南方進行增資以滿足後續建設需求。

2020年5月,中芯上海與中芯控股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將其持有中芯南方的4.43%股權以1.55億美元的對價轉讓給中芯控股,轉讓完成後,中芯控股持有中芯南方50.10%股權。同日,中芯南方與中芯控股、大基金一期、大基金二期、上海集成電路基金一期、上海集

成電路基金二期簽訂《增資擴股協議》約定各方按照協議規定對中芯南方增資,並於2020年底完成出資。

根據招股書申報稿,中芯控股持股比例從50.10%下降至38.52%,而上述其他股東分別持股14.56%、23.08%、12.31%和11.53%。作為中芯國際境內運營實體的主要持股公司,中芯控股可委派中芯南方七名董事中的四名。

中芯國際也出讓了諸多利益,其中包括股東們約定,出現可能損害其利益的事項時,有權通過單方面行使表決權的方式有效維護自身利益,即“一票否決”安排。不過,中芯國際在回覆中稱,這一安排並不能幫助股東方決定中芯南方的經營、管理,不會對中芯南方的控制權造成影響。

新京報記者 梁辰 編輯 徐超 校對 陳荻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6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芯國際回覆問詢:80億投14納米月產將達3.5萬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