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力推重磅新政,各地高新區怎麼看、怎麼幹
在初步完成了區域經濟在新興產業上的戰略佈局,成為雙創高地、產業新區的使命之後,32歲的國家高新區面臨着如何突破自身瓶頸繼續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大命題。
路線圖來了!近日,《國務院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重磅發佈,該《意見》以七大部分、21條、共4780字的篇幅向各大高新區描繪出一條通向高質量發展,發揮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的新路徑。
三大關鍵詞成底色,新政策帶來了新路子
長期關注國家高新區政策的北京市產業經濟研究中心原主任、央視財經頻道評論員張一平注意到新政的諸多不同。
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一次國務院新政提及的高新園區的根本性升級,要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示範區,不僅僅是一個產業層面的升級,關鍵是在思路、胸懷、格局等方面的升級,也就是要打破過去習慣的固化思維,走出習慣的籠子,轉變成國家、民生所需產業的發展方向。
尋路高質量發展,《意見》帶來了新路子。有觀察者認為,打破傳統,深度改革,擴大開放成為此次新政的關鍵詞。
“這‘五大堅持’提醒得很到位。”聊城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田存偉注意到新政提及的五大基本原則,即堅持創新驅動、堅持高新定位、堅持深化改革、堅持合理佈局、堅持突出特色。他認為,強調這五大堅持,與高新區堅守初心的努力有關。
32年前,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己任的國家高新區誕生,此後,各地結合區域資源稟賦與發展水平進行了各具特色的探索。
科技日報記者在採訪各地高新區時發現,奔向高質量發展,當前各大高新區仍面臨挑戰:比如要素成本增加,園區同質化,經濟增速高,但創新力、輻射力偏低等問題。發展中的問題需要通過發展解決,而改革與開放提供了答案。
尋路高質量發展,各地打造特色各施所長
作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合肥高新區以特色取勝,相繼建成了中科大先研院、量子信息研究院、國家類腦實驗室等協同創新平台,培育了科大訊飛、華米科技等一批領軍企業和11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高端產業集羣,連續五年穩居國家高新區第一方陣。
“國家高新區未來的競爭力在於知識經濟。”廣州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院長李耀堯向記者表示,發展知識經濟,要以智力資源為第一生產要素,以科技研發為核心競爭力,以高技術產業為經濟支柱,以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為重點,以人力資源為重要基礎,以信息和通信為技術支撐。
這正是廣州高新區發展的真實寫照。在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規劃中,這裏重點圍繞產業技術難題,開展最尖端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推出一系列重大科學技術成果,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
去年,廣東省14個國家級高新區以佔全省0.2%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1/3的工業增加值、1/6的出口額、1/3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秘訣便在於知識經濟的生產與帶動。
眼下,一家院所帶動一個產業的鮮活故事正在蘇州高新區真實上演。引進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後,這裏配套建設了江蘇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園,吸引了東南大學醫療器械研究院、國仟醫療科技創新研究院、蘇州協同創新醫用機器人研究院等相關院所。
大院大所及龍頭企業紛至沓來,促使蘇州高新區產業鏈拉長,帶動人才鏈延展,兩者互動循環迸發出源源不斷的增長動力,推動着高質量發展。
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頂端設計方面還差什麼?
如果説改革開放塑造了國家高新區前30年的繁榮,那麼在新指揮棒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必由之路。
“要高新區提升高質量,頂端設計方面還差什麼?”國務院參事、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博士認為,“未來高新區要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就不能閉門造車,要擴大開放,吸引國外創新型科技企業、專項優秀人才;應提升人才質量,建立更多跨國公司研發中心;注重新經濟人才的培養,建立大數據、區塊鏈、5G、物聯網、AI等專業學院”。
他表示,綜合服務水平是未來高新區升級換代的重要保障,因此優化配套服務不可或缺。他的建議是在北京建立自貿區,對標國際水準;同時,建設基於京津冀地區的高新區和自貿區,帶動周邊高質量發展。
在高新區中建設自貿區,這不是第一次提出。
不久前的7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便提出“要在國家高新區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相關改革試點政策,加強創新政策先行先試”。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的信號在此次會議上已表達得相當明顯,比如會議提出:“要加大國家高新區開放力度,鼓勵與國外園區開展多種形式合作,更好融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以及“鼓勵商業銀行在國家高新區設立科技支行,支持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高新區開發建設主體上市融資。”
可以説,重磅新政之下,國家高新區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的信心更足了。
(記者王延斌 華凌 張曄 葉青 吳長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