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在職場中,產品經理扮演者紐帶的職責,對於業務、團隊等都有着很大的作用;產品經理在企業中的定位也要清楚,是如何進行相互的賦能等;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音頻行業數據產品經理的點、線、面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受梁寧課程的機會判斷系列的第一課“點線面體的戰略選擇”,針對梁寧的課程內容和課後作業,我開始對自己之前待過的音頻公司的“數據產品經理”一職的過往工作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以下,是幾個問題:
- 描述一下,你現在的職業是什麼樣的一個點?
- 你所在的公司或者業務肯定是需要串聯很多點的一條線,那你的這個點是在公司這條線的什麼位置上?
- 這個公司附着在什麼樣的一個面上,誰在給你或你的公司賦能?這個面又是附着在哪個經濟體上?
在寫作業之前,我們先列出梁寧在這節課的名詞解釋:
1)富人與窮人的區別是:普通人勤懇努力,他在意的是每一個當下的點,而任何一個點都不會產生過多的收益;如果要成為中產,至少要獲得一次線性週期的收益,富人需要藉助面和體的崛起。
2)當你想做一個產品的時候,入手只能是一個點;但你要想清楚,它附着在哪個面上?這個面在和誰競爭,它能如何展開?這個面,是在哪個經濟體上?這個經濟體,是在快速崛起,還是沉淪?
當然,這裏的難度對於我來説是很高的,涉及到了商業相關的內容(這是我不足且正在努力加強的知識面),所以在當下的階段我可能無法站到更高的角度上去剖析。
一、點我是在2018年去了這家公司才擔任數據產品一職的,在最初的1年裏我的職能主要是BI(數據可視化)數據產品的工作,維護着公司內部一個類似於 Tableau(將數據轉換為多類型圖表)的工具;這個產品是承載着業務方與分析師之間的重要紐帶,目標是讓分析師通過這款BI產品製作出看板讓業務方更直觀的瞭解業務規律和重點。
在最初的一年裏,其實我和普通的中後台產品所幹的事情沒有什麼區別;加上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如公司組織架構,大數據部門與BI分析師部門是分開的,一些業務的分析比較隔離),我在分析師與業務方之間的鏈接中斷,我並沒有很好的在這個點上充分發展,只能在系統側瞭解開發層面的東西;而對業務側的賦能,甚至數據本身的價值積累都沒有很好的沉澱。
拋開線、面、體,2018年8月~2019年8月這段時間裏,我在這個點上的價值都比較低;當然,BI可視化數據產品當然是有其價值的,在其他公司是真正連鏈接分析師、業務之間的紐帶:有指標標準、閾值的制定,也有協同業務去推薦報表可選的圖表類型。
到了2019年8月,我開始接手了畫像項目的產品工作,與之前工具型產品工作不同,在這份工作中我更像數據的產品了;除了做一些人羣洞察的工具外,也會參與到畫像數據應用、生產當中;在這份工作中,我正式開啓了和業務的直接溝通之路,不再像盲人摸象般YY用户的需求,也不再像媽媽口中食其嚼物的幼兒。
更大的優勢是,你無法去照抄行業內的商業化產品,一方面是畫像數據相對隱私,另一方面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數據;不同的業務、不同的週期數據都會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在這個點上有更多挑戰、思考、價值的地方!
二、線在上一家公司,我這個點附屬在公司的數據中台部門,在這個部門內這條線是這樣的:
這條線三個環節都會有參與,最主要的實際中在“數據採集”、“分類與設計”這兩個環節上;其中,“數據採集”主要是基於業務的溝通、甚至也需要去做一些簡單的分析去了解業務目前的痛點,以及確定能否通過數據來解決、需要什麼樣的“數據”。
到了第二個環節,就是要確定是需要什麼樣的“數據”,是生產新的畫像數據標籤?還是增加人羣洞察的功能?或是提供什麼樣的第三系統插件?這些都需要數據產品去梳理了。
第三個環節,偶爾也會去參與到其中的部分工作,比如數據的格式是要列表型,還是把其中值的抽出來設置成布爾型(是/否);或者是當數據生產完成後,數據的統計週期要多久……
在整個公司層面內,我所在的點在整個公司的的線就如下所示:
細心的朋友應該發現了一個特點,為什麼“業務反饋”標在虛線上了呢?
因為在我所屬的這家公司,這個是對於我這個數據產品來説僅有部分業務反饋,而大部分業務又直接和商業智能中心的分析師反饋,另一小部分會由算法同學直接操刀作用在推薦算法上。
因為與分析師部門分割溝通成本較高,且對接公司業務部門較多沒有多餘精力,加上數據的監控的建設才開起步;所以,近一年在這條線上沒有實現真正的數據閉環,這也是我從這家公司決定離職的重要導火索。
三、面、體最後,就大膽説説公司附着的面與體吧,我的前公司屬於音頻內容類公司,2019年起騰訊、頭條、快手都開始進軍音頻內容領域,甚至連B站視頻也增加了“後台播放”功能,即開啓後,息屏狀態下也能聽到視頻的聲音。
乍一眼看這屬於風口領域,按照梁寧的話就是我可以藉助面和體的崛起,在這個點上也可以獲得一波收益;可是在深入觀察、思考,我卻不這麼看了。
目前音頻內容主要是兩大塊:娛樂和教育,娛樂主要是有聲書,教育分為K12(中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而有聲書的爭奪戰其本質是版權之爭,騰訊旗下的閲文集團擁有全網最大的內容版權,且在發力智能化的 TTS(從文本到語音),增加了語氣,更像人在朗讀。長期來看,其他平台根本不是騰訊的對手。
再説到教育,相比K12教育的好未來、新東方、猿輔導,和專注成人教育音頻內容的“得到”,我所在的前公司還沒有較長時間長度的教育沉澱;那未來我是否可以藉助面和體的崛起,也是個不明確的未知數,再加上前面我提到“我所在點這條線上沒有實現正真的數據閉環”的重要原因,後來我就有了離開了這家公司……
以上是我對自己產品崗位的思考,你對自己崗位的點、線、面有什麼樣的認識呢?歡迎在下方參與評論交流~
#專欄作家#兮兮,微信公眾號:孤身旅人(ID:gushenlvre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人工智能、toB產品、大文娛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